讀者通訊 #29: 音樂產業也需要學商管吧
首先是瑣事報告!過去半年,我的雙眼不知何故變得非常容易疲累,有時幾乎到了睜眼都感覺困難的地步,去診所看了幾次、持續點眼藥水也不見好轉。這對於我的工作影響甚鉅,除了勉強可以寫稿外,實在沒辦法多花力氣閱讀文章吸收新知(你應該感覺得到閱讀對我的工作有多重要)。本來很擔心是不是得了什麼重症,好在前幾天去了大醫院檢查,結果只是「非常乾澀」,加強熱敷應該就能好轉,真是鬆一口氣。
上一篇文章〈如果音樂人也覺得自己在「要飯」,問題就大了〉得到很大的迴響,甚至成為《22 世紀衛星》創辦以來最多人閱讀的文章。我後來發現,不只年輕的音樂人需要補助作為啟動金,連功成名就的大師也需要補助創造的機會,以擺脫他們已經玩膩的流行音樂,嘗試其他藝術價值較高、商業價值較低的作品。然而不管是哪一種,在目前的執行狀態下完全都不至於要將補助當成弊案一樣窮追猛打吧。
另外想分享目前手上在讀的書,叫作《把時間買回來》(Buy Back Your Time),是近期非常熱門的一本商業管理書。題外話,如果你是音樂產業的從業者,可能也會發現這個產業不大討論管理、職場、工作法等其他產業會關注的議題,焦點幾乎都放在如何創作、如何實踐創意。但是我們真的不需要這些知識嗎?我完全不這麼認為,所以有機會時我就會來跟你分享這類知識。不過這種書籍單獨放在「共讀計劃」系列有點突兀,畢竟不是以音樂產業為主題,所以不如塞在「讀者通訊」的角落,來思考如何從音樂產業的角度來理解這種通用知識。
《把時間買回來》是一本寫給創業者的書。創業者一詞可能有點太……氣派(?),不如說就是任何經營自己事業的人吧。不管是獨立樂團、接案的音樂企劃、或像我這種經營電子報的都算在內,跟你有沒有僱員工、公司規模大小沒有絕對的關係。
我相信你跟我一樣,隨時都有處理不完的待辦事項,而面對它們的方式就是努力一個個解決。如果你希望擴張事業版圖、增加收入,那就是找來更多的待辦事項、更努力解決。可是你的時間有限,待辦事項終究有把你淹沒的一天。用時間換錢是沒有效率的作法,而且你換出去的不只有時間,還有你的健康。
當「用時間(加上身心狀態)換錢」這種工作方式逼近極限,就會開始出現一些症頭。你可能一封重要的 email 拖了好幾天都沒空回信。你可能會忍痛婉拒突然出現的大好機會,因為你沒有多餘心力。你可能甚至潛意識減少努力,以保持自己不會爆掉。就算你都還 hold 得住……你可能過得不是很開心,需要靠一些惡習撐住自己。
會落入這種困境有幾種可能原因。首先是自己攬下全部的工作,沒有找人幫忙;再來是找了人,卻沒有適當釋放責任,或是不知如何有效傳承知識技能,結果還是每件事都自己盯場;也有可能是安排待辦事項的方式雜亂無章,以至於工作時間與思考都被切碎。在音樂產業者的狀況,可能會是獨立藝人為了省錢,從企劃、行銷到行政都自己處理,反而犧牲創作與演出的時間和品質;或是團隊在籌備演出時習慣以即時通訊討論,使得所有人都被迫隨時回應需求,無法擁有專注的大塊時間。
該書作者認為,創業者的時間與精力是一間公司、一項事業最重要的資源。你該做的工作,若非你非常擅長、能換取極高價值、或是讓你神清氣爽,不然就該想辦法切出去。你得學著對這些分出去的工作降低一點標準,學著訓練別人、相信別人,也把自己的工作時間與日常精神狀態做出最好的搭配。
我在閱讀過程中,重新思考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工作習慣,也試著開始把一些不見得非我不可、又很花時間的細部工作僱用他人完成(雖然要花錢,但能讓自己免於煩惱很值得)。
我唯一對該書內容比較有疑問之處是,書中以 Andy Warhol 為例,說明甚至連藝術創作都有可能外包。或許 Andy Warhol 可以,或說是「那種藝術」可以──但有很多的創作無法外包、無法規模化生產、甚至無法省時。如果今天《22 世紀衛星》的產製方式變成由我給予最初的指示、我的員工代筆、最後我再來審稿,那一天一篇絕對不成問題,但你大概也會想要退訂了。而這,不就是這個 AI 時代的進行式嗎。
📈 數據焦點
本月初方大同驟逝的消息震驚了所有人,除了社群上的悼念文,也反映在他的各項數據上。較顯著的如 Instagram 粉絲數不到一個月內從 410,370 上升到 508,204(24%▲),還有 Spotify 每月聽眾數從 674,163 上升到 1,686,112(150%▲)。兩項數字都遠遠超過歷年高峰。
Spotify 每月聽眾數能有如此幅度的變化,主要還是靠平台編輯人工選歌。下圖中可看出,過去一個月內使用者歌單總觸及人數成長不大,但編輯精選歌單的總觸及人數則從 408,648 上升到 1,454,178(256%▲)。
這裡所說的觸及人數,即為歌單的「儲存次數」。要知道,歌單的儲存和聆聽是兩個不同的數字。一般而言,聆聽必然小於儲存,也就是說,儲存的人不一定常常聽。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體的觸及人數會遠大於每月聽眾數。但要注意一項盲區:每月聽眾數是由不重覆的個別聽眾加總,但個別聽眾可以儲存複數歌單,因此總觸及人數的參考價值有其限制。
另外有意思的是,要達到這麼高的歌單觸及人數變化,幾乎可說只需要收錄在五份十萬級歌單裡。這些歌單是:
- 最 Hit 華語榜(儲存次數:489,025)
- 2000 年代華語金曲(儲存次數:231,415)
- 台灣流行樂(儲存次數:175,256)
- Mandopop Hits(儲存次數:163,643)
- 2010 年代華語最流行(儲存次數:144,792)
五份歌單就能達到超過八成的觸及,從此可得知 Spotify 人工編輯的影響力。
另一項想要分享的數據,是本月初於中山堂演出完售的日本創作歌手青葉市子。前陣子我在瀏覽《Pitchfork》的樂評頁面,意外發現她的新專輯《Luminescent Creatures》竟獲得 8.4 分 + Best New Music 的好評。要知道,亞洲音樂在這種綜合類型的英美音樂網站上獲得高度評價是很稀有的事情,那通常不僅意味著「你做了好音樂」,還代表了「你做的音樂有名到會被西方媒體注意」、「你做的音樂能夠連結西方聽眾的品味」。(不過,亞洲音樂登上 Bandcamp 的意義就沒那麼大,因為 Bandcamp 上一直都有專門推介亞洲音樂的專欄作家。)
於是乎,我去找了青葉市子的數據,才發現這個我印象中擁有一些死忠粉絲但應該絕對稱不上大眾、也稱不上國際級的創作歌手,竟然在這幾年迅速升級成 Spotify 固定擁有百萬聽眾級的巨星了。
你可以從上圖中看到,自 2022 下半年起,青葉市子的 Spotify 數據出現非常驚人的成長,而且成長動能一直持續到現在。你應該已經知道,每月聽眾數可以靠編輯精選歌單堆出來,所以她厲害的其實是粉絲轉換率非常非常高。通常當藝人以倍數拉高每月聽眾數時(比如新歌被加入熱門的編輯精選歌單),粉絲轉換率會立即探底,因為新的聽眾很少能夠馬上就成為粉絲。
看到了嗎?她的粉絲轉換率平均起碼 30%,而且還能逐年成長,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據說,連青葉市子本人也不曉得怎麼會出現如此劇烈的成長。在詢問過一些熟悉她發展的樂評人、以及自己做了點功課後,我仍難以確定直接原因是什麼,倒是發現 TikTok 在她整個國際市場的開拓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青葉市子過去幾年在不少國家演出。演出對藝人來講很重要,但演出不會瞬間帶給你海量的粉絲。想要獲得突破性的成長,你需要的是網路的力量。
沒有使用過 TikTok 的人,可能會誤以為和其他社群平台一樣,需要自己發揮創意、頻繁發表。這固然也是一件可以努力的方向,但對於音樂創作者來說,更重要的是讓其他使用者在他們的影片裡使用你的歌曲(至於怎麼辦到,這裡先不討論)。
上圖中,我以每個月為單位統計使用青葉市子歌曲發布的 TikTok 影片次數。可以看到動輒有數千甚至數萬支影片發布。
除了影片發布之外,還需要考量影片的曝光效益。在上圖中,每一個圓點都是一支 TikTok 影片(僅列入擁有一萬名粉絲以上的網紅影片),橫軸為發布日期,縱軸為影片觀看次數,影片按讚次數則反映在圓點的大小。
這些影片大概都不是專門在推薦音樂。以觀看數前三高的影片為例,它們都使用了2021 年的曲子〈Asleep Among Endives〉,也剛好都與食物有關。觀看數最高的影片主角是一名販售便宜麵包的 82 歲日本奶奶,次高的影片則是一名男子做了日式蛋沙拉三明治,第三名的影片是製作糰子的 94 歲日本奶奶。
從 2020 年至今,TikTok 網紅們使用青葉市子的歌曲發布影片近 16 萬支,累積獲得的觀看數多達 5 億次,這絕非藝人自己努力可以達到的數字。
她目前的 Spotify 成績,足以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打入 Top 50;加上 TikTok 的粉絲數,則可以打入 Top 30。同等級的台灣藝人有幾位?答案是零。即使只看 TikTok 粉絲數(20 萬),台灣也只有 11 位達標。
接著來看 TikTok 「打穿」同溫層、進入國際市場的證明。
青葉市子目前 Instagram 粉絲超過 330 萬,YouTube 與 TikTok 粉絲則皆為 200 萬出頭。我們可以將這三個平台視作同一量級並進行比較。
上圖的國旗指的是語言(英文、日文、西文、葡文、法文)而非國籍。這五種語言之外的語言所佔比重較低,在此忽略不計。各語言的比例數字指的是在各平台的佔比,而非同一語言的佔比。
我們可以從前三種語言的比例發現,Instagram 的日文佔比最高,即最接近藝人本身的「同溫層」;而 TikTok 的日文佔比非常低,英文佔比卻是最高。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 TikTok 的人口組成與另外兩個平台存在不小的差異,尤其是 18 到 24 歲女性的過半佔比。
簡單做個小結吧。在成功政治遊說之後,TikTok 看起來是能夠在川普執政期間繼續活躍於美國市場,也意味著它會維持在全球社群的影響力。這是一塊台灣音樂尚未好好利用的資源,而且已經晚了別人非常多年。青葉市子完全不是特例。希望有志拓展國際市場的藝人花點時間研究、試試看它能帶來什麼樣不同的效益。
👂 新歌推薦
告訴我,你現在的心情是幾度?你想要熱一點,還是冷一點?倫敦電子音樂家 Loraine James 化身的 Whatever the Weather 新專輯《Whatever the Weather II》中,延續前作作風,每首曲名都是一個攝氏溫度,代表她創作時感受到的「情緒溫度」。我不是電子音樂的專家,沒辦法指出專輯採用什麼特定的風格或元素,但我真的很喜歡那種靜謐的音樂流動感加上一大堆扭曲 glitch 聲效及環境音。它是一張需要用好一點的耳機或喇叭聆聽的專輯,某些部分的高頻如果在小吃店用手機播放出來,應該也能戳破身旁開著聲音看劇或打手遊的缺德顧客的耳膜。
出道十五年的馬其頓靈魂歌手 Vladimir Četkar,非常、非常地不紅,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寫作的此刻,他的 Spotify 每月聽眾數不到兩千人)。世界上有好多這種音樂人,他們顯然也沒有補助可拿,為什麼還可以繼續做音樂?無論如何,新專輯《Let Us Be》散發出一種優雅的動感,你會聽到類似 Michael Jackson〈Don’t Stop ‘Til You Get Enough〉七零年代末期的摩登放克調調,也會聽見像是 Earth, Wind & Fire 融合巴西節奏的愉悅氣氛。
感謝你看到這裡!喜歡的話,請動動手按讚、留言、或分享給朋友吧!
Brien John 是音樂產業獨立記者、音樂行銷專家、藝人經紀。歡迎追蹤個人 Facebook 或 Instagram。若有任何問題或合作需求,歡迎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