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會」談起:音樂產業結構下的種族問題

據說,紐約的電台 DJ 法蘭奇柯羅克(Frankie Crocker)於 1974 年發明了「都會當代」這個說法,用以概括統稱當時的各種黑人流行音樂。原因是節奏藍調、饒舌這些名稱聽起來都太「黑人」了,大型品牌會先入為主認定聽眾消費力不足而不下廣告預算。「都會」這個名稱,正可以塑造一種黑白通吃的全新中產階級形象。

從「都會」談起:音樂產業結構下的種族問題
Photo by Nicole Baster / Unsplash

執行長:「廢話不多說,請在場每一位用熱烈掌聲,歡迎我們新上任的都會部門副總裁,安德烈強森!」安
德烈強森:「不好意思,你剛剛是說『都會』(Urban)嗎?」

近年頗受歡迎的美國電視劇《黑人當道》(Black-ish),在 2014 年首播時以如此典型且現代的種族議題做為開場。對事業充滿野心的主角安德烈強森(Andre Johnson),希望自己能夠脫離黑人在職場上的次等地位、加入以白人為主的成功群體,結果卻發現被指派管理的是「都會」部門。熟知美國娛樂文化的人應該曉得,「都會」這個詞往往是「黑人」的代稱,在它光鮮的外表下隱藏的是沉痾已久的結構性種族問題。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22世紀衛星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