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藝人的音樂 Web3 工具現況

音樂的 Web3 工具不斷推陳出新,讓人隨時充滿驚喜。每週都有新平台上線,它們利用 NFT、社交代幣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基礎架構,協助藝人打造以創意和粉絲參與為主的新經濟模式。然而,若要讓這個生態系在未來為大大小小的藝人長久而健全地發展,就必須馬上正視音樂與 Web3 領域資金流動的失衡、基本後設資料與社群建構模式的缺乏等問題。

寫給藝人的音樂 Web3 工具現況

摘要:音樂的 Web3 工具不斷推陳出新,讓人隨時充滿驚喜。每週都有新平台上線,它們利用 NFT、社交代幣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基礎架構,協助藝人打造以創意和粉絲參與為主的新經濟模式。然而,若要讓這個生態系在未來為大大小小的藝人長久而健全地發展,就必須馬上正視音樂與 Web3 領域資金流動的失衡、基本後設資料與社群建構模式的缺乏等問題。

過去的兩個月裡,Water & Music 社群針對音樂與 Web3 的現狀,完成了一份共同研究報告,報告共有五個部份,你正在閱讀的是第三部份。我們會於文末列出這項音樂 Web3 新創研究過程中參與的貢獻者,並依分工類型排序。

本研究報告第一部分討論了高速發展的生成式音樂 NFT 市場,第二部份特別針對附帶承諾串流收益或權利金的音樂 NFT,討論了音樂 NFT 的法律與合約議題。想了解這份報告發表的最新動態及完整的社群貢獻者名單,請上 stream.waterandmusic.com


在 2021 年大部份時間裡,主流音樂產業對於 Web3 的理解嚴重侷限在 NFT。音樂人布勞(3LAU)和怪妹(Grimes)分別只用了幾個小時,就讓他們的收藏品開出七到八位數的銷售額。看到這番景象的名人紛紛在春初加入音樂 NFT 的行列,讓一級市場在三月份的銷售額達到兩千七百萬美元。這波狂熱引發了一次次的騙局,粉絲間也掀起反彈聲浪,認為 NFT 的形式存在財務排他性與環境問題。

後來音樂 NFT 進入了熊市,也讓許多音樂從業者清醒過來、認識到不能只把目光放在短期快速吸金和搶佔新聞版面,更重要的是建立更全面周到的策略,將 NFT 納入藝人的長期行銷策略和商業模式。2021 年 8 月,我們團隊成員胡左田(Cherie Hu)與布魯克傑克森(Brooke Jackson)為網路媒體「NFT 進行式」(NFT Now)寫了一篇客座文章,當中稱這種轉變為「從收藏品到社群」。當時 NFT 的新興使用案例包括可攜式粉絲身份、鏈上票務解決方案、幣圈原生專輯發行等。

四個月後,隨著更多藝人開始嘗試 Web3 技術,長期的使用案例開始變得更加清晰。要特別一提的是,如今藝人的目光不再受限於 NFT,他們運用社交代幣、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等加密工具,嘗試可交互運作的粉絲贊助、群眾募資、在社群進行創意合作等全新模式。這樣的實驗精神,也反過來為新一批音樂 Web3 新創公司創造肥沃的土壤,以解決藝人面臨的各種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是時候跨出 NFT、重新評估音樂和 Web3 的現狀了。我們很高興能推出音樂 Web3 工具的市場分布圖,涵蓋將近 80 家以音樂和創作者為中心推出 NFT、社交代幣、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新創公司。這些工具大多在今年推出,證明這波為藝人開發 Web3 原生解決方案的風潮延續到了 2022 年。

請注意,這張市場分布圖可能無法包山包海,我們主要目的僅是呈現整個音樂 Web3 產業樣貌初期的心智模型。如果你發現分布圖或我們整體的加密資訊看板中缺少哪些新創公司,歡迎填寫這份表格告訴我們。

除了市場分布圖,我們也徹底更新了會員專屬的音樂加密資訊看板中的工具部份。自 2020 年夏天以來,我們一直在追蹤音樂 NFT 的銷售狀況,但過去一直都沒有進一步追蹤音樂 Web3 工具的狀況。現在,我們將其擴充為兩個新的分頁:

  • 音樂 Web3 工具:這是一份精心篩選的名單,藝人和音樂品牌積極利用上面列出的新創公司和工具來規劃 Web3 整體發展策略,從 NFT 橫跨到粉絲與社群參與、音樂授權、商品流通與消費等等。該資料庫可依核心用途、區塊鏈網路、上線日期、募資金額等自由排序。

  • 「鏡面」上的音樂群眾募資和 NFT 銷售活動:在去中心化發行平台「鏡面」(Mirror)上超過二十項音樂相關群眾募資和 NFT 銷售活動的即時名單。重點專案從丹尼爾艾倫(Daniel Allan)、伊本英葛羅(Ibn Inglor)等個別藝人到「善業唱片」(Good Karma Records)、XYZ 等全新的廠牌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募資活動。到目前為止,該平台上以音樂為主的代幣經由群眾募資總計獲得將近兩百顆以太幣

雖然這些基礎資料只提供給付費會員存取(本報告發布後將每週持續更新),但我們想為目前參與建設音樂 Web3 場景的人整理出一些關鍵趨勢和明確需求。我們希望這樣的資源對於藝人和粉絲來說,能確保未來 Web3 的基礎架構永續、立意良善、且能遏止 Web2 中的產業問題一再重演。

研究方法和免責聲明

為了打造這份市場分布圖,我們在兩個月內從社群中蒐集了音樂 Web3 工具的各種建議。我們所記錄的資料類型包括產品類型,如一般 NFT、音樂 NFT、社交代幣;核心用途,如音樂/聲音收藏品、粉絲/社群獎勵、權利金投資、活動票務;區塊鏈網路,如以太坊(Ethereum)、福洛鏈(Flow)、馬蹄鏈(Polygon);以及公開的募資資訊,主要取自 Crunchbase 網站。在此期間,我們也在 Discord 伺服器上舉行了數週的通話會議,讓大家腦力激盪與意見反應,以決定資料庫涵蓋的範圍、以及我們要用這些資料歸納出什麼樣的觀察。

免責聲明:

  • 本資料庫與市場分布圖聚焦於協助藝人在區塊鏈上打造、銷售創作的服務,不列入一次性 NFT 收藏品。例如「琶音實驗室」(Arpeggi Labs),是一個在區塊鏈上提供所有藝人用來創作和製作音樂的數位聲音工作站(DAW)。與之相對地,「歐拉節拍」(EulerBeats)則是一個在區塊鏈上的生成式音樂專案,由於它不提供藝人自助式工具,因此從名單中剔除(不過,本報告第一部份〈NFT 能夠再現 PFP 風潮嗎?〉有介紹到該專案)。

  • 我們儘可能在名單中篩選出公開且運作中的工具與平台,好讓更多藝人能實際使用他們的產品與功能,而不只是讓人註冊候補名單或閱讀白皮書。話雖如此,名單中有少數幾間公司並不為所有藝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例如「堅實交易所」(Sturdy Exchange)和「幣池」(p00ls),他們以獨家方式經營交易。還有一些公司只在記者會等活動展示過產品原型,尚未推出大眾實際可用的產品,例如「分散頻率」(Dequency)。儘管他們是否合乎嚴格意義上的 Web3 還有待爭論,我們仍決定納入這些公司,因為有具體事實證明他們的確能透過區塊鏈將錢轉給藝人或權利人。

  •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會排除「公海」(OpenSea)這種泛用型的 NFT 平台,因為即使他們在整個音樂 NFT 市場賺進量收益,他們卻不專門服務創作者或藝人。如果讀者想要專注在音樂、希望了解更多打造這個產業專門工具的公司,我們這樣的資料庫和市場分布圖可以更有效反映現況。


這些資料告訴我們什麼事?

我們可以用三種主要方式來劃分目前的音樂 Web3 市場,各有特色。無論你是藝人、開發者、企業家,都可以在每一種方式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未來機會。

  1. 以金錢流向為基準
  2. 以用途分類為基準
  3. 以區塊鏈網路分類為基準

具體說明如下:

  1. 以金錢流向為基準:創投資金正以空前規模流向 NFT 和藝人的社交代幣工具,也超過了目前直接流向藝人的 Web3 資金

  2. 以用途分類為基準:經歷音樂 NFT 的熊市之後,音樂 Web3 領域的創業家們正在實驗可融入 Web3 基礎架構的全新應用程式,以促成更多藝人與粉絲之間的雙向互動關係和相關社群。他們著眼於回報資深粉絲、權利金投資、音樂的聆聽與發掘等重要用途。

  3. 以區塊鏈網路分類為基準:目前音樂 Web3 工具涇渭分明,開發者可以決定採用複雜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或透過託管型錢包、讓粉絲不需直接接觸區塊鏈網路。

以金錢流向為基準:音樂 Web3 工具獲得上億美元投資,但藝人分到了多少?

如果先不算我們資料庫中較泛用的 NFT 市集和平台,比方基地(Foundation)、堅實交易所自造者園地(MakersPlace)、萬能工作室(Manifold Studio),那麼音樂 Web3 新創公司在 2021 年總計募得超過三億美元的創投資金

正如我們所料, 最能吸金的音樂 Web3 公司為以下兩類:

我們來把這些數據和今年音樂 NFT 的收益進行比較。根據我們資訊看板上持續追蹤的資料,今年音樂 NFT 在一級市場的收益剛剛超過八千三百萬美元。雖然看起來很多,但有三件事必須注意:

  • 由於各種原因,這八千三百萬美元並非全部進到藝人口袋裡。例如藝人要和其他創作伙伴拆分、平台拿走 5% 到 20% 的銷售利潤、藝人選擇捐給慈善團體、或部份收入被礦工費吃掉。因此,雖然八千三百萬美元可能精準代表了收藏家和一般大眾在音樂 NFT 看到的帳面價值,但藝人實際獲得的金額可能少得多。

  • 超過 75% 的銷售集中在短短三個月裡(2021 年 2 月到 4 月),是史上第一次 NFT 炒作現象。

  • 近 90% 的銷售集中在前五大平台,即「傑作通道」(Nifty Gateway)、「起源」(Origin)、「公海」、「加密公司」(Crypto.com)、超稀有(SuperRare)。重要的是,除了公海以外,這些名列前茅的平台都是邀請制,99% 的藝人都不得其門而入。因此,帳面上的八千三百萬美元幾乎無法反映目前大多數藝人在 Web3 活動的財務真相。

這些統計數字不幸顯示出,當同時涉及音樂和 Web3 時,流入技術端的資金起碼是藝人拿到資金的三倍。這還不至於像 Web2 的音樂產業那麼失衡,比如 Spotify 市值將近五百億美元的同一年,其分配出去的串流權利金差不多才 五十億美元。但是,既然我們愈來愈認真討論、希望藝人和創作者在未來的音樂 Web3 發展中佔有核心位置,那麼就非常需要注意這種資本流動的不對稱現象。

以用途分類為基準:Web3 的體驗遠超過收藏品

讓我們再看一次一開始的市場分布圖:

我們在 Water & Music 之前的文章中說過,音樂 NFT 平台可能太多了,至少已經多到讓這個生態圈中的許多公司要訴諸騙人的行銷策略,粉絲因而得不到充份的教育和保護。考慮到這一背景,市場分布圖上最大宗的用途果不其然是「音樂與聲音收藏品」,佔據我們名單將近 50%

從更廣的音樂和科技發展史來看,大部份第一代 Web3 的產品以市場的基礎架構為中心打造是有點道理的。好比說,Napster 推動了早期的數位檔案共享,iTunes 促進了 MP3 的銷售,Spotify 則讓串流變成主流。在 Web3 的世界中,重點恰恰是 NFT 的交易(包括鑄造、購買、銷售、流通)。

Napster、iTunes 和 Spotify 在當時都代表了粉絲消費的新模式。NFT 和社交代幣不同的地方是,它們代表了一種能讓藝人和粉絲之間產生更多互動的全新機會。雖然粉絲消費聆聽數位音樂向來被設定為單向的交易(下載歌曲、購買歌曲、用串流聽歌曲),但 Web3 的基礎技術為粉絲與社群互動使用的工具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為此,我們認為音樂 Web3 領域有三種新興的用途類別,它們將決定 2022 年的發展前景:

粉絲、社群獎勵和社交代幣(佔分布圖 12%)

在藝人與粉絲關係的最基本面上,無論同質化或非同質化代幣都能使粉絲的贊助紀錄易於驗證、可在不同平台上存取。與以往限制在個別平台上的按讚、發送愛心或關注不同,這是相對於 Web2 世界的一個重大的典範轉移。

這種情況下,除了將 NFT 作為一次性收藏品之外,許多藝人和音樂團體開始將 NFT 視為通行證,意即可長期用以參加線上或線下的體驗活動,地點平台不限。我們名單上的主要例子包括「解鎖」(Unlock),持有代幣可瀏覽其 WordPress 網站與 Discord 伺服器;「神殿」(Temple),持有代幣可瀏覽其 WordPress 網站、Shopify 電商頁面和 Webflow 網站等;「互惠好友守門員」(FWB Gatekeeper),持有代幣可參加活動」;「會後趴」(Afterparty),持有代幣可參加活動;「社群傑作」(Communifty),持有 NFT 可參加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在 NFT 之外,包括集眾鏡面幣池等不少平台都開始流行使用社交代幣。粉絲如果擁有藝人的社交代幣,就可享有進入專屬社群、甚至擁有藝人生涯或創作過程的某些決定權等好處。當然還有一個附加的好處(也可能是負擔),就是持有藝人的加密貨幣可能得到額外的收入回報。在談到重新建立藝人與粉絲的關係時,其真正的意義才會顯現出來,這部份我們後面會再詳細解釋。

權利金投資、授權與後設資料管理(佔比 12%)

我們名單上有幾個平台專門利用 Web3 的基礎架構、簡化音樂後設資料、授權交易、權利金投資合約的管理流程。像「皇家」和「正派」(Decent)這樣的平台會與藝人合作,進行 NFT 的碎片化投資。一些以 Web2 為主的平台如「權利金交易所」(Royalty Exchange)和「共和國」(股權群眾募資平台,非同名的唱片公司),也將 NFT 納入他們的投資產品目錄。這些服務主要奠基於不上鏈且受到高度監管的傳統投資合約。

歌迷能夠擁有他們喜歡的藝人的音樂「股份」,這個概念在理論上聽起來很誘人。但目前實行起來有兩大問題:

  1. 大多數權利金投資型 NFT 的應用程式合約缺乏關於音樂著作權的基本知識,而且未能好好向末端消費者保證履約。把這種不學無術的狀況帶到鏈上,會讓粉絲和投資人原本就缺乏保護的狀況更加嚴重。

  2. 我們可以說這類工具仰賴傳統的串流媒體經濟,因此完全無法對現今音樂經濟做出破壞性創新。正如丹佛勒(Dan Fowler)之前在 Water & Music 網站所寫的文章所說,這些專案「最終仍然仰賴老派的權利金流動(意指串流的權利金),才能在他們的系統中產生價值」。它們並沒有假設未來音樂產業的價值會自外於目前主導市場的金融結構。

Web3 友善的音樂串流體驗,包括 Discord 機器人(佔比 10%)

最近幾個月裡,我們看到 Web3 出現了一種迷人的新文化。不同於音樂產業向來不透明的商務活動,目前有許多音樂和文化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打造客製工具、以模組化形式免費提供給其他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社群。這種合作架構擴大了「為社交網路而來,為使用工具付費」的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滲透到整個線上付費社群裡。

早在 2021 年 7 月,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互惠好友」(Friends With Benefits)就以「互惠好友守門員」在文化類 Web3 圈子裡率先引領了這種思維方式。它是一個以代幣存取的客製票務應用程式,由其社群為了自己的線下活動而打造。「心計劃」(The Heart Project)和「彎曲線去中心化自治組織」(SquiggleDAO)等其他幾個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後來也將其用於自己的活動裡。

此後幾個月,一些音樂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都推出了自製的 Discord 機器人,主要是在音樂 NFT 的基礎上創造新的消費與策展方式,並以更加 Web3 原生的方式讓藝人從粉絲的音樂消費中獲取報酬。這類的典型例子包括:

  • 音色」(Tone),為「頂級唱片公司」(Topshelf Records)所有的免費 Discord 音樂機器人。它會從音樂平台 SoundCloud 和 Bandcamp 抓取歌曲,透過「目的」(Celo)平台付款給藝人。
  • BPM 機器人」(BPM bot),為藝人組織「歌曲營」(Songcamp)打造的 Discord 機器人,它會抓取「名錄」(Catalog)平台的音樂 NFT。
  • 未來磁帶」(Future Tape),由「爆紅機器」(Hype Machine)網站創辦人安東尼佛羅金(Anthony Volodkin)打造的個人化介面,用以瀏覽「名錄」上的音樂 NFT,可依照售價高低、收藏者排行等進行篩選。

當我們展望 2022 年,若要讓 NFT 帶來的音樂消費和使用者參與量成長,這些音樂 Web3 社群的技術開發也許說明了能見度和人工策展的重要性。既然我們希望吸引更廣泛的主流粉絲加入,那就更是如此了。

以區塊鏈網路分類為基準:提高 Web3 的能見度

根據市場分布圖,我們額外收集了每一項工具所使用的區塊鏈網路資訊。在我們的資料庫裡,以太坊是目前為止最多工具採用的網路,佔比超過 50%。其他的則包括:

  • 福洛鏈,由達珀實驗室(Dapper Labs)打造的權益證明區塊鏈,佔我們名單 8%,採用的例子包括「藏品」(KLKTN)、「唱片行」(RCRDSHP)和堅實交易所

  • 馬蹄鏈,為以太坊擴展第二層網路的解決方案,佔我們名單 8%,採用的例子包括「小夜曲」(Serenade)、「正派」、「黃色之心」(YellowHeart)(也支援以太坊)。

  • 特所思鏈(Tezos),由瑞士政府監督的權益證明區塊鏈,佔我們名單不到 5%,採用的例子包括「獨一」和「真品」(Truesy)。

為什麼需要從區塊鏈網路的角度來理解音樂 Web3 工具?因為這都要回到我們對於去中心化一詞真正意涵的理解。這項概念是 Web3 基礎架構去蕪存菁後最核心的優勢,但並非所有區塊鏈網路採用的程度都相同。

去中心化一詞的本質是讓人相信自己的資產安全受到保護,它永遠只會接受特定的程式存取。我們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來衡量區塊鏈網路的去中心化程度,其中之一是檢視能否在該區塊鏈上管理節點、並計算底層協定有多少彼此獨立不相關的主機或「節點管理者」。另一種衡量方式是看協定供應的代幣分布、以及長期的供應管理方針。理想情況下,在最狹義的「Web3」裡,區塊鏈網路本身和使用者的存取都應該完全去中心化

每個區塊鏈網路都有不同的去中心化程度。根據上述指標,使用者最活躍的以太坊整體是最去中心化的網路。於是在以太坊的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上,一個熱鬧的社群就這麼建立起來,影響了包含音樂類在內的整個 Web3 發展。舉例來說,NFT、社交代幣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最早都是在以太坊的網路上發展建構起來的。

從行銷和使用者進駐的角度來看,目前相當爭議的問題是:該不該在應用層就讓大家看到區塊鏈的複雜程度?網路誕生以來,一直著重於改善用戶體驗、儘可能簡化流程。相比之下,加密貨幣的世界仍處於起步階段,使用者體驗上繁瑣得多,很需要一個全新的流程。對於末端使用者來說,加密貨幣引入了不同於美元的「數位貨幣」概念,以及一種名為貨幣、但事實上是讓個人使用區塊鏈的入口工具。

凱文德蘭尼安(Kayvon Tehranian)是廣受歡迎的 NFT 藝術品市集「基地」的創辦人暨執行長,他的文章〈為何加密世界要被人看見〉中提到上述的入口概念。對德蘭尼安來說,繁瑣的使用者體驗是基地開發早期的一大問題,嚴重到「如何把加密架構抽象化成為我們設計流程的一大重點。」他寫道:「然而,當我們想更進一步推動這個作法時,就開始遇到問題。我們做得愈久,問題就愈大。最終我們發現,每一次我們把事情抽象化,都是給自己找更大的麻煩。」

正如德蘭尼安的文章標題,加密世界及其繁瑣的程度最終是要被人看到的。可以說,在 Web3 這個使用者共有的網路裡,把這些事抽象化會降低這些新工具所提供的價值。相較之下,去年在以太坊不相容的新網路上出現了幾個 NFT 市集,獲得「比以太坊更好」的稱讚。因為它們有的網路費用低廉、使用者較能負擔,有的使用者體驗更好,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這樣的差異也出現在我們自己的音樂 Web3 資料庫和市場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對於是否要在應用層清楚呈現去中心化的繁瑣,每一間公司的態度都不大一樣。例如,我們如果想篩選出在以太坊上運作、且不提供託管型錢包的工具(意即這些工具從一開始就要求使用者直接與真正去中心化的公共區塊鏈互動),那麼符合這些標準的只有不到 25%。重要的例子包括「基地」、「萬能工作室」,還有使用「佐拉」(Zora)協定運作的「名錄」、「鏡面」、「藝能」(Artiva)等應用程式。

在此同時,我們資料庫中有 1/3 的音樂 Web3 工具提供託管型錢包,讓粉絲和收藏家不需要直接和網路互動。這樣的態度可以說是為了一棵樹放棄整座 Web3 森林。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整個重點就是真正為使用者共有的網路,若使用者不與網路互動,就無法得到這種網路帶來的好處。


給音樂 Web3 建設者的三大要求

除了上述資料反映的趨勢外,我們也找到 Web3 工具可以改良的三大領域,以普及到更多的藝人及其受眾。

1. 以創作者為中心,為音樂 NFT 打造更佳的後設資料模型

NFT 表面上看不到後設資料,但後設資料卻是 NFT 的一項重要成份,尤其音樂領域的 NFT 更是如此。

NFT 的後設資料是用來記錄特定資產的屬性,可能儲存在區塊鏈上,例如「星際檔案系統」(IPFS)和「織紋」(Arweave),鏈下則可能是儲存在某個中央資料伺服器裡。目前最常見的 NFT 後設資料標準欄位有:

  • 圖片
  • 圖片資料
  • 外部網址
  • 描述
  • 名稱
  • 屬性(常用於 PFP 的顏色和服裝特徵)
  • 背景顏色
  • 動畫網址(由於某個原因,目前音樂會儲存在這個欄位)
  • YouTube 網址

公海」為了獲得 NFT 交易的乾淨資料,建立了大部份上述的後設資料標準。但由於公海是迄今全球交易量最大的 NFT 市集,許多 NFT 平台為了能在公海上得到最大曝光,不顧自身在特定資產上的優勢,選擇遵守公海的後設資料標準,這是目前 Web3 產業的一大諷刺,「鑄歌」(Mint Songs)即是一例。新創公司被迫仿效前人自由建立的系統,這違背了 Web3 應有的互通精神。

我們需要一個更好、更專門為音樂 NFT 應用設定的標準,這件事迫在眉梢。因為不可竄改是區塊鏈技術的一項關鍵定義,很多智慧合約的寫法是將後設資料「凍結」、不可更改。這意味著,改變現行系統所花的時間愈長,就愈難符合更佳的標準。如果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dApp)沒有讀取資料的標準方式,就會造成問題。

假設有個趨勢是把音樂類型加進 NFT 後設資料的欄位,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因此可以為粉絲打造創意十足的篩選方法。但在這件事被所有人採用之前,你已經凍結了一般的後設資料,在鏈上沒有音樂類型的資訊。這意味著,除非引進中心化的服務(例如在某個中央資料庫內部強行將 NFT 自我分類,或將 NFT 放進同樣沒有音樂類型欄位的第三方中心化資料庫),否則無法把你的 NFT 整合進這個新的標準,只能讓它完全淪為例外。

總結來說,隨著區塊鏈的用途愈來愈多,許多人為了節省交易費用,漸漸不把聲音或影像作品上鏈。如果我們要混合使用永久和半永久的儲存系統,後設資料的清楚界定格外重要。

本著產業中的合作精神,我們迫切需要改進音樂 NFT 後設資料標準,以符合藝人習慣的創作與商務關係。以目前 NFT 支付的鏈上治理為例 ,我們會先入為主認為 NFT 是由藝人鑄造的。實際上,通常是藝人的經紀人或團隊中其他成員負責幫他們設定、鑄造音樂 NFT。然而,若要第三方單位來負責這項工作、還要把 100% 的權利金發送給原創藝人,這既不簡單、也沒有一套標準流程。

如果我們在後端有一套統一的音樂後設資料標準,我們就可以避免從歌曲名稱的「ft.」或「featuring」字樣來猜測誰應該被界定為合作藝人之類的情形。我們可以提供去中心化應用程式,提供他們所需的資料,在前端創造更強大順暢的體驗,進而讓粉絲更能接受 Web3。

如果你有興趣一同參與建構音樂的後設資料標準,請聯繫 Water & Music 成員暨第 1 季貢獻者賈瑞特休斯(Garrett Hughes),並在這裡查閱他所整理的開源工作文件。

2. 更適合粉絲採用的模式

儘管為藝人發行音樂的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引起眾多藝人的興趣,但收藏家對音樂 NFT趨之若鶩的程度遠不及視覺藝術。根據我們的消息來源指出,綜觀以太坊各大音樂 NFT 平台(鑄歌、名錄、佐拉),專門購買資深藝人作品的收藏家約只有五百位。諷刺的是,從我們的資料庫推斷起來,從 NFT 銷售成功獲益的藝人大概也就是這麼多。

音樂 NFT 的所有權似乎也高度集中在較有錢的收藏家手中。最近幾週,饒舌歌手哈利克莫爾(Haleek Maul)在名錄上的拍賣獲得十一顆以太幣歌手雙腳(Two Feet)在「玻璃鏡」(Glass)平台的拍賣也獲得十一顆以太幣,許多這些重要的音樂 NFT 拍賣都是由主要幾位加密大戶或投資人得標,傳統意義上的「粉絲」反而無緣。這種集中的情形與更普遍的 NFT 市場趨勢一致,根據 2021 年 10 月的一篇學術論文,85% 的 NFT 交易集中在前 10% 交易人,他們經手過的 NFT 資產數佔全部比例高達 97%。

因此我們認為,不管與 NFT 有沒有關係,音樂 Web3 生態系的成長不僅需要著眼於新進藝人的進駐,也要以更合理的價格讓更多一般使用者主動參與。對於音樂 Web3 的開發者來說,為藝人打造工具、讓更多 Web2 原生受眾進到 Web3、甚至讓粉絲參與創作過程並作出貢獻,這些是很少有人嘗試過的機會。我們本週稍後會在這份報告的粉絲進駐與體驗相關章節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3. 更有效的誘因溝通

本文不斷強調,社交代幣在音樂 Web3 領域一直風生水起,反映在藝人的採用程度(如鏡面上音樂相關的群眾募資達兩百顆以太幣)和投資人的興趣(集眾與幣池等平台獲得將近九千萬美元投資)。

這項趨勢有一個明顯的問題。人們在趨勢下需要快速反應,因此無法對於這些代幣帶給藝人與粉絲關係的外在金錢誘因、影響藝人經營生涯方式的重大程度等問題好好進行批判思考

像群眾募資或代幣銷售這種機制,的確讓粉絲覺得能夠更直接、深入參與藝人的成長過程(反過來看,也讓藝人能夠更直接接觸到他們的忠實粉絲)。但這個藝人與粉絲之間的全新結構,不見得能夠保護他們免於根深蒂固的權力運作或喪失藝人自主權的風險。事實上,代幣可能只會讓這些問題惡化。如果粉絲的內在誘因被外在的回報取代,就算出發點良善,問題惡化的現象也會更顯著。

Water & Music 成員暨軟體工程師李馬汀(Lee Martin),最近在推特上聊起他以一個粉絲角度如何從音樂人鼠來寶(deadmau5)近期發行的代幣「Head5」看待這些問題。根據馬汀的看法,他發現許多代幣持有者會「因為沒有立即賣完而思索鑄造是否失敗了」,甚至讓人覺得「他們對於失敗的定義只關係到他們持有 NFT 的認知價值」,而非優先考量藝術作品或藝人本身的內在價值。

藝人的社交代幣持續看漲,我們因此迫切需要為其誘因設計更清楚的表達和溝通方式,以便直接處理以下問題:

  • 代幣所有權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在傳統藝人與廠牌的關係裡,這可能是指智慧財產權的控制和利用。在 Web3 中,除了原本的含義,也可以單純指稱稀有數位資產收藏品的所有權。藝人必須非常清楚他們賣的、粉絲買的是什麼。(我們會在合作報告談到合約的章節裡,深入了解音樂 NFT 的數位所有權定義起來有多複雜。)

  • 粉絲購買的動機是什麼?代幣持有者是粉絲、還是投機份子?音樂權利金的分潤承諾如何影響群眾募資參與者的動機?藝人要如何界定群眾募資參與者在創作上的決定權?

  • 代幣長期價值的來源是什麼?是否有共同的使命或核心價值,能夠把代幣持有者的社群聯繫在一起,甚至超越個別藝人的收入能力、個性或名氣?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科技要如何以這些價值觀為中心、超越共同的獲利目的、促進這個社群的共融?或者我們可以借用馬汀在推特上的話:「問問自己,你要怎麼把『持股人』變成粉絲或作品,而非把你真正的粉絲變成『持股人』?」

隨著這塊新生的音樂 Web3 版圖成熟壯大,市場與協定來來去去,重要的是記住在這個新典範裡,藝人本身就是平台。在真正的去中心化框架裡,音樂不再受數位或實體商店左右。如果一個平台的前端以公共區塊鏈搭建、完全為藝人和粉絲社群的互動而存在,那就可以說真的是 Web3 了。即使有天這波音樂 Web3 浪潮裡的工具結束營運,理想狀況是 NFT、社交代幣和其他資產等基本資訊會永遠儲存在鏈上。從資金流動與投入長期用途實驗之間的平衡,到真正擁抱去中心化的基礎架構,我們希望能看到音樂 Web3 的生態系能夠以藝人為中心,在往後數月到數年之間蓬勃發展。


本文貢獻者

Cherie Hu(A、B、C)
Henry Chatfield(A、B、C)
Xhjyl(B、C)
Jack Spallone(B、C)
Garrett Hughes(B、D)
Brandon Landowski(B)
Andres Botero(C)
Kevin Valentine(D)
Dan Medland(D)
Lindsey Lonadier(D)
Levi Downey(D)
Lalai Persson(D)
Elliot Cole(D)
Nicole d’Avis(D)
Ana Carolina Laurindo(E)

(A)研究專案負責人(B)作者/編輯(C)核心資料庫貢獻者(D) 其他資料庫貢獻者(E)視覺設計


本篇文章由 Water & Music 授權翻譯繁體中文版,原文請見 stream.waterandmusic.com

翻譯:popo.studio
審校:Brien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