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共讀:《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難得的重磅級音樂產業讀物!

十二月共讀:《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今年度台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音樂產業的翻譯書(呃,好像也是這個領域唯一一本),終於在今天出版了!

一年前我在寫〈1,000 次門檻〉時提到,一手將 Spotify 數據整理成音樂類型地圖網站「Every Noise at Once」的資深工程師 Glenn McDonald 遭 Spotify 裁員。半年後,他就推出了這本書。中文書名很長,讓我們先一起深呼吸……

……全名叫作《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 Spotify 資料鍊金師全剖析》(You Have Not Yet Heard Your Favourite Song: How Streaming Changes Music)

應該沒有人能記得書名,所以我們就叫它《串》好了。

這次有幸和木馬文化合作,我除了為《串》撰寫推薦序、擔任編輯顧問,本月 22 日也將在台北與作家蕭詒徽聯手舉辦一場講座。

重點:為了鼓勵大家都來讀這本好書,木馬文化特別為《22 世紀衛星》讀者提供博客來折扣碼!❤️ 只要你有訂閱《22 世紀衛星》,就可以在博客來結帳時折價 30 元

下面我會依序放上:

  • 推薦序
  • 講座資訊
  • 折扣碼

祝大家讀《串》愉快!


推薦序:「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過要收掉電子報」

音樂串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你的日常?

對於 2000 年後出生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可能取決於兩個時間點:第一是你何時愛上音樂,第二是父母何時允許你擁有自己的智慧型手機。對於 2000 年前出生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則或多或少關乎你對新科技的適應程度、以及價格和便利的考量何時壓過了收藏與擁有的習慣。

學生時代起就常常餓著肚子把午餐錢拿去買 CD 的我當然是後者。約莫十年前,我在一家獨立唱片進口代理商工作,對音樂串流懷著相當複雜的心情。一方面,串流擁有空前的龐大曲庫,讓我這種把研究音樂當興趣的重度樂迷再也沒有聽不到的音樂、不用再跑遍全台唱片行翻箱倒櫃;另一方面,串流創造出新的音樂經濟,讓我的業績每況愈下,也形塑了一種我當時並不樂見的消費文化。

擁抱串流的普遍論調是「就算載體不同,音樂永遠不會變」。乍聽之下很合理,但漸漸地,大家就發現音樂還真的會變。以播放次數比例計算的串流經濟使音樂產業內財富重新分配,有的藝人因此收入減少,寧可多接現場演出、少進錄音室製作歌曲。以播放清單為主的音樂推薦機制,讓藝人發行作品的重心從專輯移往單曲。相較於起承轉合的舖陳,晚近的音樂創作更追求搶耳開頭,以對抗聽眾日漸缺乏耐心的隨選聆聽習慣。播放清單與個人化演算法的興起,使得聽眾不再需要費神研究該聽什麼,於是動態範圍小、適合被動聆聽的音樂大行其道……。

串流就像水龍頭,扭開開關,音樂自來。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水龍頭的日子不過一瞬。如今看似日常的串流,也只是專屬於此時此刻的奇景。

我自己終究沒有守住購買 CD 的堅持。Apple Music 正式開始營運的 2015 年,台灣並不在服務地區之列,但我為了一探究竟,特別去申請 Apple 日本區帳號。一年之後,我所有的音樂聆聽都移至串流服務上進行了。有一段時間,基於好奇使用體驗與不同國家的推薦內容等理由,我同時擁有多達五個不同串流服務的付費帳號。

或許是因為經歷過心態和使用行為的改變、加上身在業界,我對於音樂串流的非恆定狀態、以及其牽涉的複雜議題特別感興趣。當我去年初開始經營專門研究音樂產業的電子報暨社群《22 世紀衛星》,音樂串流自然也成為其中不斷探索的主題。不過,近年台灣音樂產業十分側重現場演出,反倒對於如此日常的串流缺乏足夠認識,使得許多相關討論難以有效進行。我常常想,要是有什麼讀物能補足這方面的知識空缺就太好了,而這本書《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從演算機制、音樂經濟到文化現象,前Spotify資料鍊金師全剖析》來得正是時候。就我看來,它是繼 2017 年回顧音樂非法下載年代的《誰把音樂變免費》(How Music Got Free)的時間線之後,又一部在台灣得以翻譯出版、深度解析科技如何改變音樂產業和文化的重要文本。

作者葛倫.麥當諾現年約 57 歲,走過音樂載體一路以來的沿革。他既是充滿感性的樂迷、唱片收藏者,也是十分理性的資深軟體工程師。他過去 12 年所服務的新創公司「回聲巢」(The Echo Nest),堪稱如今音樂串流服務演算法的濫觴;而隨著該公司被 Spotify 收購,他也在這個全球音樂產業核心見證了各種趨勢的發生和爭議的論辯。在這本書裡,你不會看到 Spotify 的營業秘密,但你能一口氣接觸到音樂串流幾乎所有面向的議題。舉凡版稅分潤機制、歌曲授權上架流程、音樂推薦演算法的設計概念、聆聽行為模式與產業角力、甚至網路時代舖天蓋地的監控資本主義,在書中都有深入淺出的探討。同時,作者可能也是對於全世界各種奇形怪狀的音樂最如數家珍的人之一。他抱持極大的熱情,透過調校演算法的過程鑽進這些音樂社群的發展脈絡,親身體現出音樂串流能為使用者帶來多麼驚艷的跨文化體驗。

在本書出版之前,早就有許多樂迷知道「Every Noise at Once」這個作者利用 Spotify 大數據打造的音樂系譜網站。當中有一項功能叫「Spotify New Releases by Genre」,顧名思義,會依照發行日期和音樂類型列出 Spotify 上「所有」的新發行專輯與歌曲資料。這個「所有」非常重要,因為串流服務具有非常嚴重的「末端陳列」現象,意即使用者往往只能看見展示在賣場最外側的商品,難以走進貨架之間自行一一瀏覽。這項功能可以讓所有商品無差別擺出來,不用擔心被演算法或他人的策展過濾掉,是我先前為了在電子報裡推薦新專輯時用來蒐集資料的必備工具。可惜的是,作者在今年稍早遭 Spotify 裁員,該功能再也無法串接內部資料而隨之停擺。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想過要收掉這份電子報。」我非常喜愛的音樂產業資料分析師 Chris Dalla Riva 在其電子報《Can’t Get Much Higher》裡如此評價這本書,這幾乎也是我的讀後感,因為作者實在寫得太完整了,其他人還有什麼好瞎忙的呢?真的要挑毛病的話,就是作者畢竟在 Spotify 工作多年,對於音樂串流懷抱相當正面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不見得能處理產業中因串流衍生的諸多問題。但無論如何,相信這本書會帶給你莫大的啟發,讓你不只找到下一首「你可能喜歡」的歌曲,更了解在日常的音樂水龍頭背後,我們究竟是處在什麼樣的科技與文化管線錯縱交會的時空。


講座:你要不要聽聽看你的 Spotify 在說什麼?──《串流音樂為何能精準推薦「你可能喜歡」》 Brien John╳蕭詒徽

時間:2024 / 12 / 22(日)14:30 - 16:00

場地:現流冊店(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 70 巷 15 號 1 樓)

主講:Brien John(音樂產業研究媒體《22 世紀衛星》創辦人)╳蕭詒徽(作家)

門票:250 元(含 100 元當日購書抵用券,現場購買木馬文化出版品可直接折抵)

⚠️ 採預約報名 + 現場付費,場地限額 40 名,額滿即報名截止


博客來折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