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11: 來一點音樂資訊焦慮

美國音樂產業七大人工智慧原則,Bandcamp 成立工會。

讀者通訊 #11: 來一點音樂資訊焦慮
Photo by Midjourney.

你最近有因為 AI 感到資訊焦慮嗎?會訂閱這份電子報的人應該或多或少都有吧。本週我們整理出自己這幾年來累積的音樂產業資訊來源,大部份在台灣沒有任何知名度,但內容都相當精彩。《22 世紀衛星》的書寫很大一部份就是建立在這些資訊上,因此可以說是不藏私的大公開,希望藉此能促進更多資訊流通和公共討論的基礎。尤其在 AI 帶來如此巨大變動的當下,寧可多一些知識與良性對話,少一些抗拒、偏見或造神。

這裡先預告四月第一週適逢連假,電子報會暫停一次。Discord 社群的討論則每天都在進行,目前已有一半的付費讀者加入了!還沒加入的人,我們在線上等你喔。(如果你不清楚怎麼加入或使用 Discord,可以參考這裡寫信給我們。)


音樂產業研究網路資源推薦

音樂產業研究在台灣是個十分小眾的領域。大部份人談音樂多著墨於文化面向,畢竟那的確是我們之所以愛上音樂的初衷,但卻無法回答「好歌為何沒人聽」、「音樂人為何沒錢賺」之類的問題。另一方面,懂得產業研究方法的人又往往缺乏專屬於音樂產業的知識,不見得能直接套用一般的商業分析理論。結果是,大眾偶爾有機會談論音樂產業時(比如最常見的黃牛票、主流獨立之分等等),容易因為缺乏產業知識或思考架構而淪為刻板印象的爭執,最終所有議題的討論都難以有效進展。

雖然我從事音樂相關工作快要二十年,但也是到近五年才對於「產業」開始有比較具體的概念。這件事在台灣沒有太多前例可循,大部份時候都要靠自己想辦法抓住網路上浮現的蛛絲馬跡,看能否順著路拼湊出一個有系統的全貌。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列出數十個我自己最常取得相關知識的網站、電子報、podcast,大部份都是品質良好且穩定的資訊來源,因此作為讀者的你就可以省去尋找的工夫。不過必須提醒的是,這些內容通常是討論時事的碎片化知識,如果你缺乏前述的產業基本知識或研究方法,吸收起來難免有一種瞎子摸象感。在這個情況下,脈絡更完整的入門書籍或課程是不可或缺的,它們可能涵蓋音樂史、經濟學、商業管理、地緣政治、資料分析等多種領域……(點擊下方閱讀全文

音樂產業研究網路資源推薦
28 個值得你訂閱的網站、電子報、podcast。

產業新聞

美國音樂產業聯合發表七大人工智慧原則

在上週 SXSW 一場論壇「歡迎來到機器時代:談人工智慧年代的藝術」(Welcome to the Machine: Art in the Age of A.I.)中,包含 ASCAP、RIAA、A2IM、NMPA 等美國音樂產業最大的各種協會聯合發表了七條面對人工智慧的核心原則。有趣的是這場論壇名稱取自 Pink Floyd 近半世紀前的同名歌曲,咸認為當中所說的「機器」指的是唱片工業,而今則被用來指稱真正字面上的機器了。

在此完整翻譯這七條原則如下:

  1. 科技一直有助於人類的表達,AI 也不例外

    多年來,人類成功運用了各種科技來發揮創意。以音樂為例,從鋼琴紙捲、擴大器、吉他踏板、合成器、鼓機、數位音樂工作站、節奏庫到大分軌等等,音樂創作者一直運用科技,透過不同的聲音、樂器和設備表達他們的願景。AI 原本就已經是有助於創作過程的工具,讓許許多多的人用創意展現自我,其重要性在未來也將與日俱增。在創作過程之外,AI 也非常有用,包括強化粉絲之間的聯繫、優化個人推薦、快速而準確地識別內容、協助支付系統的排程、自動化和提高效能等。我們十分樂見這些技術上的進展。
     
  2. 人類的創意作品將持續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

    創意作品形塑我們的身份、價值觀和世界觀。人們對於體現他人生活經驗、觀點和態度的作品最能感受身受。只有人類能夠透過寫作、錄製、表演等方式創作並充分實現具有如此特殊意義的作品。藝術無法自外於人類文化。
     
  3. 著作物之使用和職業表演者之聲音與肖像之使用皆必須取得授權、許可、並遵守所有相關之州法和聯邦法律

    我們充分了解到 AI 在推動知識和科學進展上的巨大潛力。然而就如同過往的科技,使用著作物必須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AI 模型在開發和訓練中若使用到著作物,則必須接受自由市場的授權機制。創作者和著作權人對於其內容如何被使用必須保有排他控制權。AI 開發者必須確保用於訓練的任何內容皆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和授權,包括過往預訓練的 AI 使用過的內容。此外,表演者和運動員的聲音和肖像只能在獲得其同意與提出公平補償的情況下,在特定用途中使用。
     
  4. 政府不應創立新的著作權或其他知識財產權豁免規範,使 AI 開發者能夠在未經許可或不提供補償的情況下剝削創作者

    AI 不應獲得著作權法或其他知識財產權法律的豁免,必須遵守公平市場競爭和補償的核心原則。為 AI 開方便之門或創造法律漏洞,將有害於創意工作者之生計、損害創作者之品牌、並弱化創作和投資新作品的動機。
     
  5. 著作權應僅保護人類智慧創造的獨特價值

    著作權保護的存在目的是為了激發和獎勵人類的創意、技能、勞動和判斷力,而非僅由機器創造和生成的產物。人類創作者無論運用傳統工具或電腦表達創意,皆為創意產業的基礎,我們必須確保人類創作者得到其工作的報酬。
     
  6. 信任與透明是 AI 成功和創作者保護的關鍵

    著作物、表演和肖像的完整紀錄,包括它們如何用來發展和訓練任何 AI 系統,都是至關重要的。演算法的透明度和清楚的作品來源識別,是 AI 獲得信任的基礎。利害關係人應合作開發技術標準,以識別用於創造 AI 生成物的來源內容。僅由 AI 生成的內容除了獲得適當的授權,還應該標示、描述所有創造過程中使用的來源內容和方法──這有助於消費者做出選擇,同時保護創作者和權利人。
     
  7. 政策之制定必須能夠代表創作者的利益

    當制定與 AI 相關的政策時,政策制定者必須考量人類創作者的利益。創作者身處科技發展的前沿,同時也推動和啟發了科技的進步,因此不應在任何可能影響他們創意、產業和生計的 AI 相關之立法、監管或政府優先事項的對話中缺席。

這七大原則看似呆板,但整個音樂產業將會以此應對(或說對抗)接下來的各種挑戰。尤其第 3 和第 6 項原則已為 AI 訓練資料的授權定調,任何開發生成音樂工具的公司必然會面臨嚴格檢視。

Bandcamp 成立工會

Epic Games 收購 Bandcamp 不知不覺也一年了,上週多位非管理職員工宣布成立工會「Bandcamp United」,目前成員 62 人,橫跨設計、編輯、客服、工程等部門,可能是第一個成立工會的音樂串流平台。他們目前提出的訴求包括改善收入、更有效協助員工與公司透明化。

還記得當初收購時,不少人對於 Bandcamp 的獨立性與經營是否會因此發生變化而感到焦慮。工會的成立或許暗示的確有變化發生,但也可能意味著過去 Bandcamp 在營運和員工福利一直不夠完美,只是員工當時因為珍惜這個在當代音樂產業擁有特殊意義的公司而包容這些不完美,如今既然已隸屬大型企業旗下,便有理由以正常標準來要求公司改善。

如果你是台灣音樂產業的從業人員,你有想過自己工作的職場有哪些問題嗎?無論是我們上週提到的音樂節演出費,或是勞動條件、工作倫理、性別平權、職場安全等。歡迎來 Discord 社群跟我們一起討論。


新歌推薦

上週才在跟朋友聊說「Warp 這間廠牌好像不酷了」,也許部份是事實吧,但 Yves Tumor 的新專輯還是很酷。一如《Loud and Quiet》這篇評論所說,他的強烈酷兒形象以及從傳統成長環境中反叛的背景很可以拿來大作文章,又或是把他形容為 Prince 與 David Bowie 的合體之類,不過單論音樂的大膽與精細其實就足以讓人愛不釋手。尤其在經歷毫無冷場的狂躁而美麗的聲響轟炸後,進入無人聲的壓軸曲〈Purified by The Fire〉,那感覺當真稱得上十分療癒。

事實上,這年頭光是廠牌這件事就不酷了。樂迷想看到的是一群美學相近的同好(collective)互相啟發或構成場景,而不是已然失靈的商業結構。不過以 Brainfeeder 這個 Flying Lotus 創立十五年的廠牌來說,可能更像前者,這也是為何他們產出的作品很少讓我失望的原因之一。Genevieve Artadi 並非典型的爵士歌手,其作品不時透露古典或迷幻搖滾的質地,旋律永遠都像在跑酷般刺激而出人意表。比起實驗性較強、風格較發散的前作,新專輯具有更高的完整度,也要歸功於 Louis Cole、Dennis Hamm、Pedro Martins 這些優秀樂手的加持。這或許不是會在心中縈繞許久的專輯(畢竟沒多少人能記得那些複雜旋律),但很適合作為受夠世間嘈雜時立即戴上耳機潛入的優雅魔幻之境。

其他重要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