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17: 不對等的線上互動

好用 EPK 生成工具推薦,以及很多很多的和聲。

讀者通訊 #17: 不對等的線上互動
Photo by Midjourney.

先跟大家說聲抱歉,上週我因為藥物副作用的緣故整個人每天都昏昏沉沉,電子報臨時休刊了一週。

前一回我們淺談了紅髮艾德(Ed Sheeran)的抄襲案判決,剛好本週也發生原住民歌手 Kivi 演唱古謠卻引來著作權爭議的事件。被認為是原作的卑南族傳奇陸森寶之孫陸浩銘在 Facebook 上緩頰表示

我認為,用著作權私有化的框架來看待這件事情,似乎有點嚴苛,我想我爺爺如果在世,他應該也不希望看到大家爭吵。如果能換個方式,也許未來的某個美好時刻,我們可以吟唱著排灣聖詩與蘭嶼之戀,互相唱和,讓排灣族與卑南族互相戴上祝福慶賀的花環,也讓我們接納彼此,認可彼此,分享彼此。

音樂如何從過去社會共享的文化變成今日複雜的商業活動,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不過在類似的事件上,我們都要記得音樂創作就是一種借用他人創作成果的藝術。無論取用時有意或無心,音樂人都應時時牢記他們之所以能夠創作,有非常大的比例是來自前人留下的寶藏。原住民的古謠只是其一,更多的是來自東西方各種流派。這種尊重以及對於脈絡的意識才是超越法律的美德,但如果音樂人普遍沒有受過音樂史的訓練,就無法成為共識。


如果你是音樂人或經紀人,應該都知道 EPK 是什麼,這是我過去幾年時常協助業界進行國際行銷的基本素材格式。音樂數據平台 Chartmetric 一年前收購的 EPK 製作網站 OneSheet 於昨天重新上線,並開放免費試用。它的介面非常直覺,能讓你輕鬆產生有設計感、資訊又豐富的藝人介紹。它最大的特色是串流與社群數據、巡迴場次都能夠即時同步,完成後只要使用分享連結,其他人都可以隨時看到最新的數據。也因為是純線上工具,很適合嵌入 MV 等影音內容。我很推薦大家都去玩玩看。


題外話:我發現很多讀者不知道每週的專題(即下面有 ⭐ 的文章)是可以點擊閱讀全文的?


⭐ 音樂產業知識的共學實驗

上週二,南方家園出版社行銷企劃黃琪樺發表一篇名為〈《大嘻哈時代 2》1.35 歌詞事件:始終有件事沒講清楚〉的文章,論述饒舌歌手神經元在《大嘻哈時代 2》節目中演唱的歌詞「想要唸醫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 1.35 還是沒我高」引發的原住民議題。無論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或論述方式,應該都不會否認他顯然花了相當的心思抽絲剝繭、旁徵博引。這篇文章總長超過 6,000 字,同樣身為寫作者,不難想像耗費了多少時間。

該文在 Facebook「台灣嘻哈音樂文化討論社」社團引起熱議,截至今天為止,累計超過 1,000 讚、100 留言、300 分享,如果這些常見的社群數據是寫作的指標,那麼作者的努力應該可以說是值得了。但仔細看留言內容,主要都是典型的網路冷言冷語:「打這麼多誰看得完」、「這邊閱讀測驗一下喔」,一兩句話即推翻了 6,000 字的努力。

我相信你對於上述的網路討論情境再熟悉不過了,根本就是現代人的日常。這裡沒有想要指責留言者的意圖,何況這麼做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類留言在網路上早已舖天蓋地,甚至遠早於 Facebook 之前就頻繁出現在網路上(PTT 長期使用者都看過「直接 end」的推文),不大可能改變……(👇 點擊下圖閱讀全文)

音樂產業知識的共學實驗
我們如何建立《22 世紀衛星》Discord 社群?

👂 新歌推薦

電音製作人 SBTRKT 素來以各種部落風格面具示人,映象唱片 2011 年發行首張專輯時便將其譯名取為「面具怪客」。然而就在這全世界紛紛除下口罩的 2023 年,他也不再隱身面具後。據他所說,這是為了強調個人身分與觀點(雖說 Pitchfork 並不認同)。睽違六年的新專輯《THE RAT ROAD》,對我來說是歷來最易入耳的一張,大部分的電音元素皆是這時代的流行語彙,甜美的音色與大量客座歌手(Sampha、Toro y Moi、Little Dragon 等)相得益彰。

靈魂女伶 Madison McFerrin 首張正式專輯《I Hope You Can Forgive Me》讓我等了很久,不為什麼,就衝著她是爵士口技大師 Bobby McFerrin 的女兒、電音製作人 Taylor McFerrin 的妹妹。如果你太年輕而不認識 Bobby McFerrin,那麼也許你爸媽年輕時曾看過湯姆克魯斯早期爛片《雞尾酒》(Cocktail),電影爛歸爛,倒是讓 Bobby McFerrin 的阿卡貝拉作品〈Don’t Worry Be Happy〉和海灘男孩(The Beach Boys)的〈Kokomo〉大受歡迎。總而言之,這是一張承襲父業、將大量和聲堆疊融入 Neo-Soul 與電子音樂的專輯,整體聽來頗為空靈放鬆。

題外話,我為了找回對 Bobby McFerrin 的記憶,又看了一次他示範五聲音階的這支影片

講到靈魂樂,你會想到什麼?路易西安那州出身的 Durand Jones 在與樂團 The Indications 合作多年後,這回首次推出個人專輯《Wait Til I Get Over》,致敬家鄉的南方靈魂樂。這種音樂的特色就是土味很重,與早期的藍調、黑人靈歌頗有淵源,完全不像時髦的摩城(Motown)或浪漫派的費城。專輯裡還翻唱了我的愛歌──早逝音樂天才 Donny Hathaway 的〈Someday We'll All Be Free〉。雖然 Durand Jones 沒有原唱那種精神飽受折磨的情緒,但他能收能放的嗓音也實在難以挑剔了!

十幾年前離開阿卡貝拉圈之後,我就很少再聽這類音樂,因為太容易傾向徒具形式而缺乏個性的流行翻唱了。但是 Roomful of Teeth 完全不是這樣,他們不單單是探索人聲的可能性,更與充滿實驗性的當代作曲家合作。《Rough Magic》專輯中即有一首韓裔美籍作曲家 Peter S. Shin 的〈GaNaDaRaMaBaSa AJaChaKaTaPaHa〉,是他回望自身血脈、以 14 個韓語子音變化出的曲子;而專輯開頭來自紐約音樂家 William Brittelle 的作品,則用合成器為人聲畫龍點睛,彷彿電影中的奇觀場景,會讓人聽到大呼過癮。

最後,是 Janelle Monáe 再度扯斷性別刻板枷鎖的新 MV〈Lipstick Lover〉。這是一首坦誠面對自己、歌頌性與愛的歌曲,不過你可能不會想在公開場合觀看。我會推薦你了解她性別意識的來龍去脈,或閱讀我五年前為《LEZS》雜誌撰寫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