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產業知識的共學實驗
我們如何建立《22 世紀衛星》Discord 社群?

這是幾乎每個人都離不開社群媒體的時代。別的不說,我相信你之所以會閱讀這篇文章,也是因為從社群媒體上得知《22 世紀衛星》的存在。如今,當人們想要獲取資訊時,往往不是使用 Google,而是直接瀏覽或搜尋 Instagram、Reddit 的內容。與搜尋引擎及一般網站不同的是,這些內容來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實際上這些行為是如何發生、目的又是什麼呢?
上週二,前南方家園出版社行銷企劃黃琪樺發表一篇名為〈《大嘻哈時代 2》1.35 歌詞事件:始終有件事沒講清楚〉的文章,論述饒舌歌手神經元在《大嘻哈時代 2》節目中演唱的歌詞「想要唸醫學系你的大考分數得破表,有人乘了 1.35 還是沒我高」引發的原住民議題。無論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或論述方式,應該都不會否認他顯然花了相當的心思抽絲剝繭、旁徵博引。這篇文章總長超過 6,000 字,同樣身為寫作者,不難想像耗費了多少時間。
該文在 Facebook「台灣嘻哈音樂文化討論社」社團引起熱議,截至今天為止,累計超過 1,000 讚、100 留言、300 分享,如果這些常見的社群數據是寫作的指標,那麼作者的努力應該可以說是值得了。但仔細看留言內容,主要都是典型的網路冷言冷語:「打這麼多誰看得完」、「這邊閱讀測驗一下喔」,一兩句話即推翻了 6,000 字的努力。
我相信你對於上述的網路討論情境再熟悉不過了,根本就是現代人的日常。這裡沒有想要指責留言者的意圖,何況這麼做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類留言在網路上早已舖天蓋地,甚至遠早於 Facebook 之前就頻繁出現在網路上(PTT 長期使用者都看過「直接 end」的推文),不大可能改變。
我同樣沒有要為作者辯護。事實上,文章寫得如何完全不是重點。我想說的是,在現今的大型社群媒體上進行有效討論實在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從這個例子中,任誰也看得出來,作者與多數留言的網友之間的對話完全不對等。什麼意思呢?就是雙方對於互動的形式與內容不具備一定程度的共識,而無法達成有效的對話。一方面,作者在一個輕鬆分享音樂的社群裡,擲出顯然不那麼好啃的長篇大論,可能多少給人單方面用文字壓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留言者則對作者的心血回以輕率不講理的羞辱。
每個人使用社群媒體的目的和方式有百百種,理性討論複雜議題不過其中之一。有些人得到快樂的方式就是在社群媒體上講幹話、旁觀名人吵架、分享迷因。對某些人來說,對著金曲獎入圍名單發表「他誰」的評論純粹是一種快速有效讓自己覺得幽默又高人一等的方法(即使其他人不認同也無妨),他在這件事上沒有獲得新知的需求,自然不需要為了知道「他誰」而去聽那些沒聽過的音樂。因此,今天一篇文章寫得再好,也不見得其他人就必須給予同樣重量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