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私事優先、音樂擺後面的媒體文化
從一個非典型選秀節目談起。

我很少追選秀節目,但最近兩個月卻非常忠實地收看《音樂主理人》。每週五首播先在 friDay 影音看一次,跟上最新進度;次週一再到 YouTube 重播看聊天室裡觀眾即時反應。
我會追這個節目,一開始是因為關心長期合作的藝人 NIO 表現如何。但看了幾集之後,我得說《音樂主理人》還真是一個特別到頗為奇怪的選秀節目。它的 slogan 是「尋找下個世代的音樂唱作人」,參賽選手既創作也演唱,還可以對表演過程的各種環節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評審最後看的是整體呈現的結果。因此,這樣的賽制其實是「唱作歌手身兼製作人」的全面評比。就算你沒有超凡唱功,一樣能靠著調度各種資源(包含運用你腦海裡的音樂和演出知識、邀請你認識的藝人合作),針對每次的題目提出妙答而過關斬將。至於最終的冠軍,則會獲得 500 萬元獎金,作為開設自己廠牌的創始金,成為名副其實的「音樂主理人」。
我覺得《音樂主理人》好看之處就在於它的自由與不可預期。音樂上,可以甩開千篇一律的口水歌形式,除了最開頭仍有經典歌曲改編的題目外,皆為全新創作;演出上也是各憑本事,有人把戲劇元素搬上台,有人結合現代舞,有人在背景視訊上特別下工夫。創作的自由來自經驗和視野,因此選手中不乏資深音樂人,他們高手過招、神仙打架,往往讓評審選擇困難。
大部分時候,節目內容都圍繞著音樂作品和創作過程。它並不主打帥哥美女偶像、不強調普羅大眾皆能共鳴的演唱或熱舞能力、絕少提及參賽選手有什麼感人的人生故事。節目剪輯甚至刻意把比較綜藝、閒聊的部分移到幕後花絮,正片幾乎只有創作和表演過程,我相信這是它與其他現代選秀節目在操作上非常不同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這個節目似乎不是那麼容易宣傳(我相信應該有人直到讀了這篇文章,才曉得有這節目)。雖然製作單位邀來陶晶瑩坐鎮棚內主持,並以電視節目規格製作,然而在人們擁有無限娛樂選項的時代,不灑狗血的純粹音樂創作與表演顯然難以引發大眾話題。在這個舞台上,截然不同個性和風格的音樂大亂鬥,有的歌曲較具實驗或藝術性,旋律不見得朗朗上口或依循傳統流行曲式,可能對於聽慣商業作品的一般觀眾而言或多或少是種挑戰。
非典型選秀節目的典型宣傳
《音樂主理人》第四集錄影時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當天因應「異業結合」的主題,邀請 P. LEAGUE+ 福爾摩沙夢想家籃球隊的專屬啦啦隊 Formosa Sexy,讓選手為她們量身打造歌曲。節目播出的對話原文如下:
梓梓(Formosa Sexy 隊長):「唯一一個有我們聯絡方式的就只有嘎嘎(註:即前 MP 魔幻力量主唱,以下稱呼其本名潘俊佳)。」
陶晶瑩:「嘎嘎,為什麼你有?」
潘俊佳:「因為她們剛剛表演的這首單曲是我幫她們配唱,沒有跟她們要聯絡方式,只是大家有互相追蹤而已。」
這種明顯為節目效果刻意加入(其實有點尷尬的)趣味性的對話,卻以更八卦的標題登上媒體:「舞蹈太性感!嘎嘎遭爆跟啦啦隊要電話真相曝」,隔週甚至發展成「曾為嘎嘎掉眼淚!啦啦隊梓梓私下關係全說了」。
7 月 24 日晚上,當這集 YouTube 播出結束後,潘俊佳在 Instagram 上開啟直播,直白表達他對於這件事被拿來當話題、炒新聞的不滿。後來他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表示:
《音樂主理人》對現在要復出的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平台。我希望大家關注的是音樂、是每個選手的作品。用這種方式切入是我不太能接受的事情,但是礙於錄製節目的時間限制,我也不能站出來喊「卡」。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來介紹我出場?把其他選手放在哪裡?我知道這是一個新聞點,但這是個垃圾新聞點,它不會有什麼流量。大家只會點進去看發生什麼事,但那只是標題而已。
最後一句看似有些矛盾,不過潘俊佳的意思是,這種八卦或許會帶來「新聞網頁的流量」,但對於節目的收視率沒有幫助。
這說起來是一件芝麻綠豆大的事,卻反映出台灣音樂產業和閱聽大眾早已習以為常、就算覺得不滿意也不會去挑戰的現象:大多數時候,我們在媒體上看到關於音樂的報導,其切入角度往往相當侷限、內容乏善可陳;但就算我們心知肚明,這些報導的聳動標題仍讓人不禁多看兩眼。有資格登上媒體版面的音樂題材,不外乎腥羶色、迎合大眾對於名人生活的窺視欲、滿足粉絲心態的造神式人物描寫、演唱會秒殺、出國比賽拿獎牌等等。
然而,音樂和世界上其他專門領域一樣,可以探討的面向何其多。在明星的成就與敗德之外,這裡頭還有許多人務農般日復一日簡樸地耕耘。如果媒體的報導只聚焦於流量而犧牲了品質,那究竟是這些音樂人的工作當真無聊到不值一提,還是大眾對於音樂的想像和理解就只值得這種程度的內容?
當然,媒體的崩壞非一日之寒,而且早已滲入各個角落,音樂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罷了。本文不打算以一種理想到近乎天真的立場去批評當代的媒體現象,因為我們知道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原本是以大規模資金掌握內容產製和通路,將內容低價賣給大量消費者,再把消費者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換取高額利潤。這個商業模式的崩落來自於內容產製的平價化、大眾化,還有網路科技公司從媒體手中搶走了內容通路。批評媒體從業者,管他是高階主管或基層編輯記者,都難以改善現狀。
我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是好奇心──身在其中的人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
藝人:無奈但希望改變生態
回到《音樂主理人》這題,有趣的是,它的熱門程度可能根本吸引不了媒體記者特別花心力為其撰稿。經我們求證,潘俊佳那幾篇花邊新聞,事實上是來自合製單位之一的東風衛視向媒體發出的新聞稿。這也是業界常態了,辛辛苦苦製作的商品,明明紮實精緻,卻擔心它賣相不佳,只好拿與商品關係不大的誇張噱頭出來叫賣,人們美其名為行銷宣傳。是先求流量,再求轉換?還是不知如何轉換,最不濟起碼還能用流量交差?
同樣身為選手的 NIO 表達他的看法:
大眾所期望的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爆點?亞洲的音樂節目爆點不是飆高音就是很悲慘的故事,要不就是神童,比較少講到比較文化面的東西。我猜大家已經太習慣這樣的娛樂,對於需要專注細節、努力思想的事情,會懶得做功課吧。話說回來,我們今天是錄娛樂節目,我好像也沒有權力叫觀眾去思想、多留心,所以是有點矛盾。
另一位進入八強的選手李竺芯,畢業於台藝大廣電系,學習過媒體下標題的手法、將新聞大量製造成商品的過程,因此後來再也不看新聞。她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