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愛畫畫的小孩,要我畫給別人看,我覺得很彆扭。」
專訪創作歌手賴慈泓,談職業藝人的生涯與妥協,以及中年人生堅持創作的理由。
音樂人的生涯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議題。每個人的選擇都不同,因為這個年代的特色是非常多人可以做音樂、做音樂的成本變得非常低。有些音樂人沒有太多粉絲,但粉絲很願意支持、付錢給他們,所以他們的生活也還過得去。有些人可能沒有要把音樂當飯吃,他們白天上班、晚上寫歌,偶爾可以表演,這樣也覺得很滿足。美國有很多音樂人,存到一筆錢就開卡車上路、開始巡迴,每場可能就幾十個人,賺到的錢大概堪付那晚的啤酒,他們就很開心了。
今年五月時,我在臉書上看到歌手賴慈泓的貼文,描述他從身為主流唱片公司簽約藝人到現在單打獨鬥的轉變。
從中可以看得出來,他不適應音樂產業的商業操作,而更希望透過單純的創作來自我實現。我對這樣的狀態相當好奇:曾經小有成績、卻不再年輕的音樂人,如今不打算遵循市場機制,他要如何過活?又是什麼樣的深層動機讓他選擇這條路?
我不完全同意賴慈泓對於音樂產業的看法,但是我可以體會他希望讓興趣維持在一種純粹狀態的心情,那在汲汲營營的中年階段可說十分難得。同時,我也知道他其實不是特例,有許多人也懷抱類似的心情在創作音樂,他們對於商業涉入音樂的接受程度大不相同。
即使沒有打算靠音樂賺錢,這些人依舊是整個音樂產業生態系的一部分。除非是自己上街發送檔案和燒錄片,否則他們的作品依然得採用跟想靠音樂賺錢的人同樣的行銷與消費管道。這就是音樂產業非常特別的地方──想賺錢的人跟不想賺錢的人出現在同樣的經濟體系裡,而消費者從表面根本看不出其中差異。
以下是我和賴慈泓的對談,日期為今年 5 月 28 日。為了方便閱讀,內容經過適度修改刪減。你會在當中看到賴慈泓把「藝人」與「音樂人」定義成兩種不同的身分,但我要先提醒你這只是一種說法。尤其當藝人是從英文的「artist」直譯時,其意義是很中性的;「entertainer」可能更接近他所不適應的身分。
🛰️ 你的臉書貼文描述了你十年來的生涯轉變,你說現在不想當藝人,只想要創作。但是你正式出道的時候,有遇到一些時代造就的機會,也有一些你自己做的選擇。比方說你要唱什麼歌、呈現什麼樣的風格、跟誰合作。你現在怎麼去看待一路走來的這些機會和選擇?
我覺得機會是年輕人的。我出道的時候已經三十歲了,在那之前,我沒有特別覺得要靠音樂賺錢。做音樂就是好玩嘛,我可以從中得到成就感,這是最重要的。
我原本在孕婦裝工廠上班。會做那份工作是因為我可以只動勞力,腦袋不用給它。我在做事的時候,可以一邊天馬行空創作。
我二十七、八歲的時候上台北。因為我一直在做音樂,我的好朋友、自由發揮的阿達就說:「如果你要堅持下去的話,不如先上台北看看這個產業到底長什麼樣子。」
阿達是全職藝人,自由發揮、《愛玩客》、《完全娛樂》,他就是全能,他很有規劃。他十七、八歲就已經準備要當藝人了,所有的言行舉止都往那邊去了。還有高雄南門音樂的朋友,包括《大嘻哈時代》導演謝乾乾,他們當兵前就已經決定退伍後往台北衝。我從以前就沒有想過要當藝人,他叫我先上去看看,我也就隨性:「好啊,我可以試看看,反正大家都在。」
🛰️ 那個時候,在做嘻哈的你們是否有想要效法的榜樣?
他們有吧,但我沒有。我只是亂玩。
🛰️ MC HotDog 的《Wake Up》專輯於 2006 年發行,可以說是讓原本屬於地下次文化的台灣嘻哈獲得主流商業認可的一大里程碑,嘻哈歌手因此能夠成為一種職業選擇。後來滾石唱片與本色合作,陸續推出參劈的《押韻的開始》、頑童《HOW WE ROLL》等嘻哈專輯。等到你也成為滾石旗下一員,這些主流的嘻哈操作也已經六、七年左右。所以那時候大家已經對於這類音樂的發展抱持憧憬和期待嗎?
我覺得滾石是在賭博。頑童還很年輕的時候就簽滾石啦。那也是因為之後喬治(黃靜波)自己跳出來做本色,嘻哈這件事情才有眉目。滾石其實沒有特別想要做嘻哈,因為我在簽約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叫我一定要做饒舌。我覺得滾石一直在尋找的都是創作型歌手。雖然最近開始有出身《原子少年》、偏偶像類型的 U:NUS,但據我所知這些年輕的弟弟們也是有花時間在音樂創作上面。
上台北之後,我一開始先當阿達的助理,他宣傳期那些事情我都看在眼裡。我覺得他很辛苦,我做不來。比方你要我笑,我就要笑給你看。他時間太滿了,早上十點先去電台主持廣播;訪問完來賓之後,馬上要去電視台;之後我們又要去準備 MV 的東西,晚上要拍;隔天一早飛出國拍《愛玩客》。很多人會認為把時間塞滿很充實,但那不是我的理想,我的理想只是把音樂做好、跟大家分享。我連演出都不是很喜歡。
🛰️ 為什麼?
因為我不是個愛表現的人。我就像是個愛畫畫的小孩,我畫完覺得很好看,我要給我媽看一下,就這心態而已。今天要我在一堆叔叔伯伯面前畫,要他們誇獎我,我會覺得很彆扭。
我接了很多拼盤、商演,也去中國巡演過。但是在大家對我不是很熟識的情況下,要我唱歌給他們聽,我沒有很享受這種感覺。我只是單純想把音樂做好、跟人家分享我的創作而已。
🛰️ 你剛剛講的是對陌生人表演,但是你一定也有表演給同溫層看。那些人真心喜歡你,也了解你在做什麼。這樣你還會覺得不喜歡表演嗎?
那就是專場嘛。我也只有辦過兩三次,當然是開心感動。但是我覺得這主要跟經紀公司對你的了解、能給你的幫助多寡有關。因為我的經紀約是簽給混血兒娛樂,就是一個比較本土、接地氣的廠牌。我當初加入的時候,很多人也都好奇為什麼我會加入,因為我跟他們的路數完全不同。
當完阿達的助理之後,我因為台北的開銷壓力而去一間潮流服飾公司上班,叫Puff Nation,RPG 也在裡面做文書類的工作。那時候他們舉辦「Puff Nation Cypher」的企劃,找饒舌歌手一起做 cypher 接力。RPG 是策劃人,我是公司員工,他就找我一起參與。
2014、2015 年大家對我認識比較多,就是在這個階段,但它也不是一件我很想要去做的事情。我不會那麼主動去找一群人一起玩音樂。比如找人 feat,如果我跟你真的夠熟、夠了解彼此、對某件事情有共識,那我們一起玩音樂是很有意義的。但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只是要互蹭,我的興致就沒有那麼大。在我自己都還不是很好的狀況下,我就會把這件事擺到後面。所以人家可能覺得我比較隨性、沒有那麼積極。
🛰️ 如果你知道這些事情對你的生涯發展有意義呢?
不會,我覺得我的身心靈開不開心才最重要。
我 2017 年左右回來台中,不是在台北混不下去,我有入圍金音獎,也自己發行唱片。我是家裡的老夭,有一次我爸買了高鐵票來看我,他跟我說:「我今天搭高鐵半價。」敬老票才半價嘛,我才意識到我爸比較晚生我、家裡又只有我一個男生,那我應該要把重心放在家人身上,就決定回台中。我那時候的心態是音樂生涯差不多了啦 ,我也走過了,發現跟我的理想狀態是有差距的。我只是想要好好做音樂,沒有那麼想要當藝人。
那時候 Under Lover、玖壹壹、草屯囝仔、臭屁囝仔、187INC 等團體要在台中組成混血兒娛樂。老闆叫阿弟(蕭豐稷),我們很小就認識了,大家都在街頭上混,他也邀我加入。我問他:「為什麼要叫混血兒?」他說:「你不覺得我們每個人的面向都不一樣、結合起來不就是一個混血兒嗎?」我覺得蠻有意思的,但是因為他們的路線都比較偏本土,相對地我的機會就比較少。玖壹壹前期主要是跑廟會衝起來的。如果你今天是廟會方,你會請我去演出嗎?我當然也想跟他們一起拚,只是我已經老大不小了才被唱片公司看中,不像頑童二十歲時就有十年計劃,所以那個藝人的心態早就消磨到沒了。
你會比較把我當成饒舌歌手,對不對?其實饒舌就是年輕人的產物,因為它就是要狂放不羈、酷、帥。
🛰️ 國外有很多老人家都還在唱饒舌。
那也是他們早就奠定地位了,所以他們繼續做這件事情能讓大家買單。但今天一名普通的中年人出來饒舌,大家很難會去買單,大家比較想要看到的是新的東西。因為饒舌的曲風一直在改變,那我們這種比較中庸、沒有那麼紅的人,要隨著時代變換去學年輕人的東西嗎?我自己覺得步伐很慢,不像年輕人學習東西是信手拈來的。我們擁有的是原本既定印象中的饒舌,其實那才是我們的優勢,只是在這個時代不吃香。
🛰️ 我有兩個想法。第一是《嘻哈美國》作者 Nelson George 某天去餐廳吃飯,發現排在他旁邊的人是 Outkast 成員 Andre 3000,兩個人就一起坐下來聊天。那時候的 Andre 幾乎已是退隱狀態,十多年沒有發表新專輯,僅僅偶爾在朋友的歌曲中客串。Nelson George 就問他有沒有做新歌。
他的解釋很單純:「你寫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上禮拜我配了眼鏡。那是發生在我身上最大的一件事。我不覺得大家會想聽到以我的新眼鏡為主題的音樂。」他覺得作為一名四十幾歲的老男人,不適合用嘻哈來抒發生活感受了。我想他是對的。
這就是重點,生活太安逸沒有創作能量。
🛰️ 對,但另一個想法是──你既然是一個「愛畫畫的小孩」,就算現在的年輕聽眾不喜歡你的老派作風、你也跟不上新的潮流,你還是可以繼續做你本來喜歡的東西。
這很簡單,回到成績面嘛。大家可能覺得我以前很 old school,我也不是做不起 new school,只是那不是我的菜。就像他們覺得我穿西裝會很好看,但是我就不喜歡。如果穿西裝只是為了符合你的審美,那我覺得沒有意義,我的舒適度比較重要。
我 2016 年自己發的那張專輯,有入圍金音獎「最佳嘻哈專輯」,裡面我就有在唱歌了。雖然入圍,但是我並沒有覺得做嘻哈一定可以讓我賺錢。所以我簽到唱片公司之後,就決定也要試試唱歌。
我當初會開始做嘻哈,是因為它是所有音樂裡面最好入手的。但小時候我是聽很華流的,就是我後來的音樂風格。以前嘻哈是少數,但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它是新的、很酷。
2016 年之後,我還是繼續做我能做的饒舌。其實那時候的饒舌已經不嘻哈了,對我來說只是一種演唱方式。其實第一張專輯我是亂搞的,編曲拿來我就唱了。
🛰️ 它有一種粗糙、生猛的感覺,的確不會覺得做得很精緻,但是主打歌結合搖滾的風格滿特別的,其他則有些比較 old school 的東西。
我的觀點是,嘻哈是一種態度,饒舌是一種唱歌的方式。我們上年紀的饒舌歌手,以前的生活態度是嘻哈,但是被社會歲月累積過後,已經會把嘻哈這個東西收起來。我想做的並不只是嘻哈,我想要做其他適合自己的嘗試。
我年輕的時候也有唱夜店場,在那邊叫人家「Put your hands up」。但長大之後認識自己,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我不想要當 party MC 或是帶動氣氛的人。但是多數人對於嘻哈的觀點可能停留在那個狀態。
其實我還是有做嘻哈,現在每個月發一首歌,其實也是有兩首饒舌啊。只是我年紀大了,沒有再往下紮根開發新的年輕聽眾。我的聽眾跟我一起長大了,他們不再會有追星的熱情,或者熱情被生活磨平了。以前發新歌,感受得到大家都很興奮,現在就比較沒有,所以音樂的流通就沒有那麼好。這種情況下,大家可能會誤解我沒有在做饒舌。
我 2016 年的時候就想要嘗試唱歌,那是在滾石的第一張專輯。我那時候比較沒有看好嘻哈這個市場。現在的年輕人接觸嘻哈是因為《中國有嘻哈》,如果那時候沒有這個節目的話,嘻哈可能會被其他東西取代。不是我覺得嘻哈沒意思,而是我以前是吉他社的,我想做的事情不只是這樣。
以前資訊沒有那麼發達,要做音樂相對困難非常非常多。但嘻哈不用會樂器,你只要上網下載 instrumental、買一支破爛麥克風,就可以玩音樂了。所以我是從饒舌開始製作音樂的。當我饒舌做到一個程度,我反而想起小時候聽爸爸媽媽買的卡帶,我其實是喜歡民歌的。姐姐年輕的時候也會聽流行歌,對我來說都是我的成長過程跟養分。我現在的創作方式全部都是用一把吉他做,然後再去編曲。我也不會想要先打一個鼓什麼的。
🛰️ 你轉變風格之後,以前的樂迷有什麼想法?有沒有新的樂迷來聽?
新樂迷都還是有啊。當然,舊的樂迷會覺得:「你可不可以再多一點饒舌?」但是 2016 年的專輯,一半饒舌一半唱歌,唱歌的成績比較好,饒舌的成績比較差。我自然會覺得可以再多唱歌看看。饒舌當然也不是說沒有,只是那個年代開始流行 Trap,它不是我喜歡的饒舌樣子。我覺得 2Pac 比較帥,Biggie、50 Cent 才是嘻哈、才是饒舌。所以那個風格出來的時候,我沒有去碰觸它,我也不覺得我適合。我覺得我在饒舌上是已經開發完了,只是我要不要用這個武器而已。
🛰️ 參劈最近復出了,你怎麼看?
這就是音樂熱忱啦,respect。說穿了,我們自己都很清楚,音樂其實是年輕人的事。我之前很常跟人聊到,年輕時你會喜歡一個快四十歲的叔叔,還是二十幾歲的小鮮肉?所以我現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已經不會再去替聽眾想,因為我知道在他們的順序裡面,我們是很後面的。我想的是做到怎麼樣自己會很開心、覺得自己進步了,那才是我現在這年紀還要做音樂的目的。
我現在還繼續做音樂,就是因為我可以從中找到成就感。它很像在打電動,以前打電動沒有跟人家連線的,我就是要在這裡面一直破關,讓自己覺得又更前進。
🛰️ 所以你的成就感幾乎是完全來自於自己,不是靠著別人多喜歡你。
其實我現在沒收入,所以是這個狀態沒錯。我心中可能會有一些模板 ,小時候聽過、覺得很好聽的歌,那我現在來試看看有沒有辦法做一首感覺差不多的歌。做出來了,當然聽眾也會聽到,有些人也會誇獎。但是最主要是我自己在玩著這首歌的時候,我滿不滿意?
🛰️ 你之前也是有一些名氣,在音樂上、商業上都有機會跟一些厲害的音樂人合作,或是有一些舞台是因為你那時有資源、名氣才能站得上去。你不會嚮往那樣的東西?
那是多數人在追求的東西。講白了,目的都是錢。要跟那些知名的音樂人合作,只是錢的問題而已。錢有到位,誰不合作?
🛰️ 你之前發了三張專輯,其中有多少是「這裡面的音樂都是我要的」、有多少是勉強、配合別人妥協而成的?
我第一張專輯還是胡搞瞎搞,沒有外面的因素。但是到了有製作人要來決定一張專輯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去說服你。比如〈I Love My Job〉就是要我嘗試比較 R&B 的東西,但是我心裡清楚 R&B 我一定唱不好。我喜歡聽 R&B,但我不喜歡唱。我當然可以去練習,但其實我沒有想要。可是畢竟製作的是別人嘛,他們就會要你試看看。很多事情其實不用試就知道你沒有這個熱忱,但還是得配合嘗試。這就是在商業的狀況下,你要做更多的迎合、更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事後我覺得〈I Love My Job〉 還是一首有意義的歌,但風格上比較不是我自己喜歡的樣子。因為我根本還沒有準備好唱 R&B。
🛰️ 你不會覺得,因為被別人強迫而獲得了一些你本來自己不會做的嘗試或者成長的機會?
因為那時我已經是三十歲的人,如果我想要嘗試,年輕時就會嘗試。我自己知道我唱不贏那些實力派唱將,我的 vocal 沒有辦法到那樣子。那不是我的強項,我就自然不會想要去為難自己。譬如我的歌現在幾乎沒有假音跟強假音轉換,那不是我想要展現的東西,所以自然會把它收起來。但是別人可能不夠了解我,他們會覺得我要做多一點。
🛰️ 可是你不會覺得有些東西是你以前一個人沒辦法做到的,而今天你有一些資源,所以才能夠達成?
這比較多是經紀公司的層面,它可以幫你接更多的商案、活動。
🛰️ 他們沒有幫你安排培訓?
沒有培訓。我們這種路邊出來,而且我又 30 歲才開始,沒什麼好培訓的。
我講白一點,唱片公司為什麼要找新人?因為它想要賺新的錢。就公司的立場,當然是希望你進來馬上可以賺錢,更何況我只是個三方合約的中年男子,誰會想要培訓你?像跳手指舞的韓國團體 ILLIT ,就是一群十五、六歲的年輕人,等他們長大了之後,唱片公司又要去找新的十五、六歲年輕人。因為這時代非常速食,年輕的、新鮮的、馬上賺得到錢的,才是大家比較想要的嘛。
其實到後面我已經沒有再去想商業的部分,就是回歸到做音樂開不開心。因為這些年來我有一項很深的感受:我加入唱片公司,我有被簽約,我有經紀公司,但是我真的在做音樂嗎?雖然人家看起來我在做音樂,但我做的完全不是音樂,我在做的是藝人的職責。這個東西,我不擅長。
🛰️ 那個時候你是靠音樂收入生活嗎?你如果選擇不繼續簽約,表示你放棄了這項職業和這份收入?
我覺得也不見得,時代在變,很多樂團也是沒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重點是你有沒有繼續在做這件事情。我不敢說養不養得活自己,我現在是沒有收入的,但是我不繼續做的話,這件事情一定不會成功。
🛰️ 你的成功定義是什麼?
外人來看的話,可能是有沒有賺錢。但我的成功定義是我沒有對不起我自己。
🛰️ 怎麼樣才算對得起你自己?
我覺得我還可以進步、還有很多想寫的歌沒有寫出來。你必須體驗人生,不能太安逸,才會有不斷的創作。很多簽約的歌手是為了發行而創作,不是說那樣是錯的,只是我沒有想過要那樣做。如果是做藝人,就會有那種壓力跟狀態;把它當作興趣來做,或許才是比較適合我的方式。
🛰️ 所以你是完全不考慮用音樂賺錢嗎?
前面有想,但現在沒有。一是因為我不是個物欲高的人,我之前賺的錢還夠用;加上我蠻幸運的,家裡不需要我拿錢回去。
我現在的目標就是繼續做到四十歲,好好享受我的音樂人生活。四十歲之後沒錢再賺就好了,但是我不希望三十幾歲最後要去為錢奮鬥。我應該要趁還年輕的時候,好好把我的創作能量榨乾。因為我認為創作會枯竭,能量是會被用完的。我在寫一首歌的時候,不能用到之前類似的旋律、不能用到類似的詞句,它就是越來越少。我的創作能量就像這杯咖啡一樣,我想要把它喝到底,再來放棄這件事情。但我現在覺得我還有很多能量、還有很多事沒說完。
我會覺得以前周杰倫的歌比較好聽,但是大家的音樂其實都是為了新的年輕人而做的,因為年輕人才比較沒有生活壓力、可以去追逐音樂人。我們會覺得以前的歌比較好聽,是因為它在我們的回憶裡。
🛰️ 老人才有錢可以花。年輕人有衝動,但沒有錢。
以前會來追我的那些粉絲,很多現在都有小孩了。是要顧小孩,還是來顧我?我之前辦專場,對於他們來說,一張票四百塊跟一千塊其實是沒差的,因為他們就是想要來看你。但是我就跟唱片公司要求,希望把票價壓到最低,就是四百塊,因為我沒有想要從他們身上賺錢。我希望大家用最沒有負擔的方式,我心裡也才會舒坦。我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舞台燈光,能便宜、大家開心,這樣最重要。
🛰️ 你有看到其他人跟你有類似的想法嗎?還是大家都很拚?
大家都很拚啊。我一直都是老二哲學,長大之後,我發現跟自己相處是最愉快的。別人的贊同、誇獎,我當然是很感謝,代表我的創作是有人聽見的,但是最大的認同是來自於我自己。我有沒有在做對的事情?我做的這首歌,有沒有看到自己成長?所以我比較不會去想那些額外的東西。
🛰️ 可以分享你的家庭背景嗎?有些人可能在家裡一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和稱讚,使得他很多行為背後原因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讚。你看起來似乎相反。
我就是在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長大。年輕的時候,爸媽很想要叫我念好書,後來我書沒念好,但他們也是覺得我好好活著、不要惹麻煩就好了。我也都沒有跟他們拿錢,代表我自己有辦法生存下去。後來我有入圍金音獎,也跟他們熟知的公司簽約,就可以跟他們說:「不用擔心,我有得到一些認同,做這件事應該是沒有錯的。」
🛰️ 你從小就不大會羨慕別人?
我不會,羨慕不完的啦。到現在,我希望粉絲不要崇拜我,我不喜歡偶像崇拜。大家都是人,我沒有比較特別,我只是把我的工作做好而已。
🛰️ 在英美這種市場比較大的國家,蠻多獨立音樂人是你形容的樣子。他們就是做自己的音樂,不見得跟別人合作,有一定數量的粉絲會固定支持,因此可以靠音樂獲取基本的收入。因為市場夠大,所以他們不大需要配合聽眾期待或市場風向。你覺得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嗎?
我覺得是啊。
🛰️ 從你描述的矛盾中,我感覺是缺乏一種讓你只靠創作音樂就可以賺錢的市場機制。
我不想從粉絲身上賺錢。我之前賣衣服,自己弄了一個品牌,賺到了第一桶金,我把它拿來做第一張專輯。有賺到錢沒錯,但是我不想要把時間花在做衣服上面。
我會希望大家,音樂用耳朵聽就好了,不用付我錢。你可以在心理層面上支持我。
🛰️ 是因為你的經濟狀況不大需要煩惱嗎?
其實還是有煩惱,因為戶頭裡面的錢越來越少。我現在要做的,就是控制它不要到四十歲的時候歸零。
🛰️ 你完全還沒有開始思考到時候怎麼辦嗎?
現在想了也沒有辦法改變。因為我的目標是先把自己榨乾,所以這段時間就是努力創作。其實我很羨慕中國的抖音歌手,就是音樂很好聽,但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我們不一樣〉很屌,那你知道大壯長什麼樣子嗎?我做這件事情,我樂在其中,但它就只是一項職業,不用去拋頭露面、讓人家知道我的臉。比如專輯封面都要有臉,但是我後面發了十首歌,我一個臉都沒有露啊。我希望你是因為我的歌很好聽而願意支持我,而不是因為我這個人所以才喜歡我的歌,那就是偶像崇拜了。
你今天喜歡我的音樂,就確定我是個好人、值得喜歡嗎?可能是因為我看多了包裝過的東西,想要更在乎音樂的本質。當然我沒有做得很好,但這是我想追求的。錢很重要,但因為卡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所以我先不想這件事情。因為我很清楚,如果到了四字頭還要像現在這樣拚絕對是不可能。
🛰️ 我堂弟有點像這樣,他住在日本五、六年,在補習班當老師,教日本人英文。他在那邊參加過三個樂團,出了一張專輯、三張 EP,去年也出了自己的專輯。他完全沒有想要紅,他只是想要創作。
他對於創作非常有熱忱,要他表演也可以,可是其他事情就沒那麼積極。因為在日本,獨立樂團要走紅有一條很清楚的路徑,一開始要先參加地方上的音樂比賽。比賽時有人氣獎,而很想紅的人,就會在 Twitter 上面到處傳訊息給陌生人、拜託他們來看表演。我堂弟非常抗拒做這件事情。
你有打算四十歲之後不再做音樂嗎?
四十歲之後可能得面對不一樣的人生。等到體能各方面都下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可能不會再那麼執著在這件事情上。
我現在每個月發一首歌,發到第九首,但流量沒有很好,所以我想到第十首的時候停一下。整個主導權在我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什麼時候需要休息一下。
🛰️ 所以你現在評估自己外在成就的指標依舊是所謂的流量。
對,因為還是會希望有人聽。
🛰️ 但是流量好壞有許多原因,比如有沒有人推薦你、是否收錄到熱門歌單。如果你沒有去強化這些外部的效應,在流量的競爭上很容易趨於被動。這樣的情形你完全不考慮嗎?你有打算去多創造一些流量嗎?
我在網路上能搜尋到的歌大概三十幾首,很多都是我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做的。我想要做到一百首,越做越好。目標是先有量,以後人家聽到我名字、回來搜尋的時候,他們就有更多選擇。一部分是之前的作品,母帶版權也都不在我手上,所以我希望自己握有一些東西,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如果真的那麼在意流量,我就把存款全部拿去下廣告在最強的一首歌,我不信成績不會好,因為我的音樂沒有很差。可是那只是短暫的數字,所以我先不去想操作的事情。我所有的流量都是真實的,不好也沒關係,反正我繼續做,看有沒有機會更好。
🛰️ 那詞曲版權在你自己手上嗎?
有代理,七三分,比以前母帶版權全部在人家手上好多了。
唱片公司給了我很多支援,但是母帶在他們身上,錢還是他們在賺,表演酬勞也是要抽一半。整件事情變成好像別人給了我一筆錢,然後我再去為他工作。但是到頭來才發現,我做這件事情其實好像沒有那麼需要那一筆錢。
比如搭劇,跟我同期的孫盛希、陳零九都是用搭劇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他們,那就是滾石的成功模式,所以我在滾石的時候也才會有那首搭劇的歌。搭劇就是錢的事情,我好好去工作賺錢,一樣也可以去搭劇,只是我沒有那麼想要做這件事情而已。
我覺得音樂是我活著的意義。我以前是打籃球的,但是打一打腳斷掉,我才決定把興趣轉到做音樂上。所以現在除了做音樂,我對其他事情都沒有太大興趣。我也沒有在聽音樂,只有現在做到後面發現流量沒有那麼好,我才開始聽音樂,了解一下現在的流行。
我不當阿達助理之後也沒有再用電腦了。我會用手機錄 demo,然後找一名很棒的年輕製作人編曲。我付錢給他,因為我覺得與其把錢拿來買製作器材,不如投資在真正專精的人身上去做。
🛰️ 你不會覺得身為創作人,如果去多看書、聽音樂,都能提供你創作靈感、增加你的深度?
年輕的時候會這樣想,後來覺得其實我的人生歷練也是一本書,其實很夠寫了。很多東西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很多強求不來,重點是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知道我應該怎麼做是最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