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音樂出口的關鍵詞

目標、第一站、成就指標、被動、落地、產業習慣、意願。

七個音樂出口的關鍵詞
Photo by Midjourney.

我們先前談過了音樂出口的動機與受眾溝通和反覆強化連結的概念,最後要來聊幾個思考佈局與策略的關鍵詞。請注意:這篇的內容並非適用所有人,尤其剛起步的音樂人多半還在嘗試與探索階段,不見得需要嚴謹看待其每一項行動。

目標:你要到哪裡去?

任何行動都得先有目標,音樂出口當然沒有例外。這裡說的「到哪裡去」就是你的長期目標,它可以是個確切的地點,比如落日飛車幾年前就想要登上 Coachella;但也可以是一項成就,像是得到葛萊美獎、打進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如果台灣音樂產業真的有出口的共識,那麼我們很需要這種野心)。不管是哪一種,這項目標必須能夠被評量,因此「為國爭光」、「讓世界看見台灣」就不是個好的目標,除非你說得出來爭的是什麼光、怎樣叫作看見。

目標隨人設定,但設定什麼樣的目標,關係到「你是誰」以及「為什麼那個目標對你有意義」。設定目標之前,要先能回答這兩項問題,而對於藝人、廠牌、政府三種不同的角色來說,答案也不會相同。藝人可能有美學和生涯發展的追求,廠牌可能考慮的是商業成就,政府也許是政治目的。無論如何,沒有想清楚目標,很容易變成到處蘸醬油──這裡發一張專輯、那裡演一場音樂節,看似活躍,卻無法走遠。

音樂出口實在是個對台灣太大、太陌生的議題,一不注意就會打迷糊仗。下次你再聽到有人說要接軌國際云云,不妨問他:「請問具體來說是要去哪裡?為什麼要去那裡?」

第一站:你要從哪裡開始走?

世界那麼大,沒有人能一次全球爆紅(嗯……或許有?但應該不會是你)。不過,如果你回答得出來「你是誰」和「你要到哪裡去」,那麼你就比較能夠測量兩者之間的距離,進而決定第一站要前進的市場。

假使你的外語能力不理想,也許從馬來西亞的華人市場開始是個好選擇;如果你在經營偶像團體,可能不建議你直攻偶像團體大本營的韓國。在預算有限、前途未卜的情況下,你會希望自己先找到一個能夠穩健發展的市場,不過音樂人的黃金時間有限,有時高風險能換來高報酬。

一般來說,有兩種思考市場選擇的面向。第一是深化的能力,意即你有沒有辦法在這個市場打好根基,多數時候與你的預算、人脈、以及市場洞察有關。你能夠常常刷存在感、保持曝光嗎?如果你的主要宣傳活動就是演出,那麼你多久能安排一場?音樂人本身能夠時常出現在該市場進行落地宣傳嗎?

這是為什麼我們比較會推薦日本與東南亞國家作為起跑點,而非歐洲國家的緣故。除了文化上的親疏,能不能常常飛過去也是一大考量,而我相信大家都清楚飛亞洲絕對比飛歐洲來得更划算、更有可能經常實行。

第二個面向是擴張的能力。音樂出口有一項重要的概念叫「觸發城市」(trigger city),意思是你在某個城市的成功將會開啟其他市場的曝光和機會。這類型城市因為長期作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流行指標,有能力塑造音樂潮流、並影響其他市場。比方說,台北是華語音樂的一個觸發城市,倫敦是能夠影響歐洲的一個觸發城市。如果你在洛杉磯超級受歡迎,意謂著你有能力紅遍全球。之所以是觸發城市而非觸發國家,是因為同一個國家的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影響力,我們在做音樂出口時通常也是聚焦於最重要的大城市,不需要每個鄉鎮跑透透。

日本東京雖然在文化和地理上都很適合台灣音樂人發展,但其觸發能力就不大理想,這當然與 J-Pop 過去十多年的衰退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日本工程師深谷泰士曾在 2020 年整理 Spotify 數據,分析亞洲各國聽眾與其聆聽歌曲的來源國家之間的關係,如下圖:

This post is for paying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Subscribe to 22世紀衛星

Don’t miss out on the latest issues. Sign up now to get access to the library of members-only issues.
jamie@example.com
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