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現況

目前超過 30 個線上音樂和創作者社群自認為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過去兩個月裡,我們採訪了超過 15 位來自各種音樂類 DAO 的領導人物,他們的 DAO 使用了傳統音樂產業所沒有的 Web3 工具和策略。我們希望從中了解他們如何看待這個全新框架帶來的諸多可能性。最終我們發現,這些領導人物普遍認為 DAO 的概念並非技術上的基礎建設,而是可以用來動員線上社群的抽象社群訊號。過去許多以協議為核心的 DAO 著重於代幣架構或強調上鏈,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者的方法與觀點有相當大的差異。

音樂類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現況

摘要:目前超過 30 個線上音樂和創作者社群自認為是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過去兩個月裡,我們採訪了超過 15 位來自各種音樂類 DAO 的領導人物,他們的 DAO 使用了傳統音樂產業所沒有的 Web3 工具和策略。我們希望從中了解他們如何看待這個全新框架帶來的諸多可能性。最終我們發現,這些領導人物普遍認為 DAO 的概念並非技術上的基礎建設,而是可以用來動員線上社群的抽象社群訊號。過去許多以協議為核心的 DAO 著重於代幣架構或強調上鏈,我們可以看到這兩者的方法與觀點有相當大的差異。

過去的兩個月裡,Water & Music 社群針對音樂與 Web3 的現狀,完成了一份共同研究報告,作為我們 12 月發表的第 1 季的後續內容。報告共有四個部份,你正在閱讀的是第一部份。我們會於文末列出在這項音樂類 DAO 研究過程中參與的貢獻者,並依分工類型排序。想了解這份報告發表的最新動態及完整的社群貢獻者名單,請上 stream.waterandmusic.com

如果你想在區塊鏈上支持我們的工作,歡迎購買這份研究的封面 NFT,凡購買即享有 Water & Music 的終身會員資格。


音樂產業對於 Web3 帶來的可能性的認知正在急速變化中。即使音樂 NFT 生態系充滿詐騙、背負罵名,但靠著樂壇明星史奴比狗狗(Snoop Dogg)和青木史帝夫(Steve Aoki)等人的支持,還是得以繼續發展。但是正如我們在第 1 季報告中藝人的音樂 Web3 工具篇所說,音樂 Web3 的主要機會不在於短期暴利,而在於維持長期的社群和文化

市場上興起了一些新創公司,他們以音樂類代幣為核心,打造更加永續的社群體驗。形式可能是 Web3 原生的粉絲或社群獎勵、權利金的共同投資結構、以開源公共財的方式在 Web3 上打造音樂產品。許多音樂社群因為懷抱同樣的目的、使用共享的 Web3 原生資本和工具,才得以串聯這些全新的用途形式。這種分佈模型不可能出現在傳統 Web2 音樂產業,對於掌控產業的權力中心也沒有吸引力。

愈來愈多這類 Web3 原生音樂社群自我認定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NFT 之外的下一波音樂 Web3 體驗的投資趨勢可能就從當中誕生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目前最主要的 DAO 工作者,對於 DAO 的定義也莫衷一是,這點我們將在後面深入探討。但就目前的產業場景而言,這些自稱的 DAO 都有一些隱性特徵,包括成員資格、財務狀況、治理活動,這些都由代幣控制,並在區塊鏈上開放給大眾查看

DAO 提供較為扁平的組織結構,成為一個強大的社群力量,能夠動員起來對抗 Web2 音樂產業憂心的財務不透明、不平等、個人數據收集。最近,像是遊戲大廠 Epic Games 收購獨立音樂平台 Bandcamp 這樣的新聞引起了獨立音樂社群的恐慌,他們擔心產業持續整併、把關機制會讓剛出頭或已經邊緣化的聲音拒於門外。唱片產業的資金流動仍然複雜難解;串流平台的利潤對於 99% 的藝人來說又低到讓人咋舌

往好處看,透過貢獻心力來獲得權益的模式已為許多 DAO 採用,我們稱為「工作量證明」,這直接與全球各種粉絲文化的參與本質相連。簡而言之,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貢獻心力,成為 DAO 中的重要參與者或利害關係人,而不需要持有一定的資本。音樂類 DAO 的概念似乎很受人歡迎,相較之下,音樂 NFT 就常常給人賺快錢的負面印象,全世界的粉絲對其看法兩極。這兩者之間的差異,讓迄今未能好好發展的音樂 Web3 社群與文化有了方向,是時候嘗試看看了。

根據我們持續維護的音樂 Web3 資訊看板,目前已有超過 30 個線上音樂和創作者社群團體自認為是 DAO。這些自稱的 DAO 有各種形式,舉例如下:

如今我們站在這個音樂產業與 Web3 的交會點,正是研究音樂類 DAO 迅速崛起過程的最佳時機。我們主要透過觀察藝人和廠牌社群如何運用 DAO 的基礎架構以重建其社群參與、資金管理和決策方法,可以推測整個音樂 DAO 場景受到哪些力量左右,也能在過程中降低其阻礙。

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採訪了超過 15 位不同音樂類 DAO 的領導人物,了解他們各自的組織在 Web3 框架下能達成的目標。這項去蕪存菁的過程旨在了解 Web2 音樂產業難以跨越的障礙,並找出這些 DAO 領導人物在實現願景時仍然要面對的重要痛點。


研究方法與免責聲明

如同我們大多數的研究,這項專案的靈感始於 2021 年 12 月下旬 Water and Music 的 Discord 伺服器裡的一則訊息,這回是由 Water & Music 創辦人 Cherie Hu 發送的。

Screen-Shot-2022-03-05-at-9.50.58-AM

當時,我們發現我們社群的幾名成員正在建立藝人或廠牌類的 DAO。然而,他們很難找到具體且容易獲取的資源來了解其他 DAO 究竟運作,就算有也不大會著墨於社群管理、治理和代幣經濟的面向。為了回應這樣的需求,我們開始自己著手整合這樣的資源。

一開始,我們在 Discord 伺服器上討論出一項藝人和廠牌 DAO 相關技術的研究專案,作為第 1 季時研究藝人的音樂 Web3 工具的延伸。在諮詢過社群成員後,我們得出結論:由於 DAO 賽道的快速變化,每週一次的系列採訪比兩個月內的單一長篇報告更有價值、更能捕捉到音樂類 DAO 的動態。(這種形式與我們在第 1 季回顧文章中提出的想法一致。為了提高人們對於我們研究的注意,我們採取更快迭代的出版節奏。)

一開始,我們認為我們對於音樂類 DAO 的研究內容將以技術為主(與其他類型的 DAO 差不多),聚焦於勾勒出音樂類 DAO 的工具市場輪廓、追蹤這些 DAO 的代幣價格與資金規模波動。然而,最後的結果是音樂 DAO 的質化研究遠超過量化研究。這樣的轉變與我們採訪對象的描述一致,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對DAO 在音樂產業裡的角色的認知主要在文化面,而非技術或財務面。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社群討論出的研究方法有可能影響這種質化研究的結果。為了準備採訪,我們與社群成員集思廣益,列出一份廣泛的初步問題清單,主題涵蓋了社群設計、治理策略、金庫管理等。

最後,我們將 13 位負責採訪的社群成員安排為兩兩一組,在 8 週內採訪 11 組藝人或廠牌類 DAO,試圖了解他們的全貌。我們的 Discord 伺服器每週三晚上會舉行成員會議,參與這項工作的成員在會議中簡要報告採訪內容,DAO 的領導人時常也會親自上線補充額外的脈絡。過去兩個月來,這些會議變成我們研究社群裡的一項主要的學習與同步進度的「儀式」。

從 2022 年 1 月 19 日開始,我們依照以下順序,每週發佈一篇 Water & Music 會員限定閱讀的採訪摘要。

  1. 夢想不死(Dreams Never Die)
  2. 響度(Sone)
  3. 莫德 DAO(Mudd DAO)
  4. 菲羅忒(PHLOTE)
  5. 一曲 DAO(SongADAO)
  6. 豐盛(Ampled)
  7. 歌曲營(Songcamp)/艾蕾克特拉(Elektra)
  8. 曲風(GENRE)
  9. 善業唱片(Good Karma Records)
  10. Holly+
  11. RAC

這份音樂類 DAO 名單當然不完美。不過,我們認為它還是能夠呈現出藝人和音樂組織成立 DAO 的各種動機。有些是 Web2 原生唱片公司但想要轉往 Web3 發展;有些完全是 Web3 原生、正在進行鏈上生成式藝術的實驗;也有的是處於兩者之間、還在觀望的音樂團體。我們挑選受訪者的標準,是希望他們的專案以藝人或廠牌社群為核心(而非以區塊鏈協議為核心)、並且主動以 DAO 作為自我認同(而非發行社交代幣、卻不認為自己的社群是一個 DAO)。發行的代幣是否為人頻繁使用並非我們挑選的重點,因為我們想要了解的是成立 DAO 的時機、原因、快速執行方式的各種決策過程。

下方的圖表顯示受訪的藝人或廠牌 DAO 在幾個變項的差異,包括其是否符合法規、資金來源、現有的治理模式、社群對於 Web3 的熟悉程度等等。(你可以在這裡查看更詳細的表格,包括他們採用的技術工具、遇到的痛點、至今的心得。)

-1_5-viz-daobreakdown

免責聲明:文章貢獻者與這些 DAO 的關係

本研究專案的許多貢獻者是多個 DAO 裡的積極貢獻者或代幣持有者,包括我們採訪的響度、一曲 DAO、離別唱片(Leaving Records)旗下的類型組織、歌曲營,以及「互惠好友」(Friends With Benefits)、LNRZ、「丹尼爾艾倫與好朋友」(Daniel Allan & Friends)等其他代幣化社群。

Water & Music 的立場是,就算有參與某個社群也不該限制其寫作。相反地,我們認為在社群內的參與能夠讓人更了解該社群的思維與行為,可以促成更佳的寫作與批評。

所以 Water & Music 的政策,是要求所有社群貢獻者主動揭露其與我們研究的組織之間任何可能的關聯。我們已經確認沒有社群成員直接受僱或隸屬於他們採訪的平台。我們的主動揭露政策目的是確保我們對受眾盡可能透明、我們的研究者能與研究對象保持適當距離。


1. 到底是什麼「音樂類 DAO」?

在我們針對音樂類 DAO 的採訪中,有一項重要發現是大家對於 DAO 的定義根本沒有共識。這種定義不明的狀態不只存在音樂產業,而是偏及各領域的 DAO,畢竟 DAO 本身的歷史連 10 年都不到。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歷史。2014 年,以太坊共同創辦人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首次提出了 DAO 的概念「自動化在中間,人在邊緣」,反映了當時 Web3 生態系仍高度以協議為核心的特質。他提出的願景是:雖然 DAO 仍然需要人去執行和監督電腦無法做到的特定任務,但激勵和獎勵貢獻者的協議是「寫在代碼裡,並在區塊鏈上強制執行的」。

布特林依據內部資本、自動化或以人為本的系統進行組織的分類

經過 8 年的發展,DAO 的世界已經徹底改變。

當然,規模最大的 DAO(判斷標準是依據金庫規模、治理代幣持有者數量和提案數量)仍然以高技術含量的區塊鏈、DeFi 協議和應用程式為核心打造,比如「以太坊域名服務 DAO」(ENS DAO)、「幽魂」(Aave)、「聯合交換」(Uniswap)、「聚合」(Compound)、「天堂」(Olympus)。此外,這些組織提出的 DAO 定義仍然以技術為主軸。

  • 以太坊官方網站上對於 DAO 的定義提到了鏈上會完全公開組織活動的紀錄、以及需要成員輸入指令以進行某些更動的系統。這些更動會自動執行,不需外力介入。

  • DAO 之星」(DAOstar)是一個為 DAO 開發共享後設資料標準的組織,其標準的設定是依據三個變項:成員身份(例如一組錢包地址)、行為(例如一些可能的智慧合約行為)、提案(例如成員互動的物件,執行後變成行為)。

  • 多鏈智慧合約協議「朱諾」(Juno)將 DAO 定義為「易於檢查的程式化組織」。

近幾個月來,藝術、文化和娛樂領域將 DAO 推到主流視野。「PleasrDAO」是視覺藝術家 pplpleasr 成立的 DAO,專門收集價格不菲的數位藝術品。2021 年 10 月,他們成為嘻哈團體「武當派」(Wu-Tang Clan)專輯《少林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Shaolin)唯一一份唱片的所有者,登上全美頭條新聞。接著在 2021 年 11 月,「憲法 DAO」(ConstitutionDAO)為了拿下蘇富比拍賣上的一份美國憲法原稿,募資了 4700 萬美元。儘管他們最終輸掉了拍賣,但這一壯舉讓許多人第一次了解到 DAO 的概念,並成功吸引超過 15000 名陌生網友認同同一個願景。2022 年 3 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了文化類 DAO「互惠好友」,稱該組織是一個獨特的「加密貨幣社交俱樂部」。

這些 DAO 和許多文化類 DAO 大致遵循相同的過程:先是在 Discord 伺服器、Discourse 論壇或 Telegram 群組中形成一個數位原住民社群,他們有強烈的共同目的、價值觀及興趣,但不見得有清楚的運作規劃。雖然這種新興的組織發展方式可能非常能適應文化發展的速度,但它也創造了一種氛圍,讓許多社群在缺乏代幣或去中心化治理結構的情況下就開始自稱「DAO」。如果沒有適當基礎架構,就急於接受去中心化的思維,會讓許多在 Web3 有更多技術基礎的實務工作者相當挫折。

Screen-Shot-2022-03-03-at-7.15.15-AM

這種對峙狀態的根本原因,是 DAO 的社群、技術、金融角色本質上就是衝突的。首先我們要記住,成立 DAO 的是人而非電腦,因此,DAO 的創立及性質都直接受限於其創辦人原有的知識、影響力和偏見。

我們採訪的大多數音樂類 DAO 都更強調社群尋金融面,而非技術面,與那些最大規模的協議類 DAO 形式了鮮明的對比。他們認為「DAO」這個詞更像是一項向外傳遞的社群訊號,強調 DAO 的優勢在於社群打造和共享財務,而不是聚焦於代幣或區塊鏈。以下是一些採訪中的亮點:

dao-defs

我們在採訪中聽到少數強調技術的音樂 DAO,本質上都更著重於讓 DAO 成員存取技術作為其關鍵附加價值。不意外的是這些 DAO 的創辦人也總是具備 Web3 技術知識深度。舉例如下:

  • 朱利安莫德(Julian Mudd):莫德 DAO(Mudd DAO)的創辦人。這個組織希望為音樂人打造開放的基礎架構,在鏈上創造自己的生成式藝術作品。他們將 DAO 定義為「一種架構和手段,讓多人擁有決策權,並且由技術來推動決策。」

  • 麥特德萊賀斯特(Mat Dryhurst):藝人荷莉亨頓(Holly Herndon)的創意技術專家暨合夥人,也是 Holly+ DAO 的一名主要貢獻者。他將 DAO 定義為「使用加密身份進行金庫或資產的共享治理」。

整個音樂類 DAO 的賽道還處於發展初期,想對這些新興社群強加一個 DAO 的固定定義可能是本末倒置。然而,要讓更多人來加入 DAO,還是需要標準的框架(特別是在搜尋、發崛、工具使用方面)。目前在音樂 NFT 領域也有類似的討論,音樂 Web3 創辦人們正推動後設資料標準化,作為打造更流暢的 NFT 發崛與協作體驗的必要條件。雖然從社群訊號的定義來看, DAO 看重的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行動的意志,但我們仍然需要技術層面的定義,以了解這群人如何行動、為何行動。

無論我們研究的藝人和廠牌類 DAO 如何定義自己,很明顯的是幾乎所有人都會在短期內優先考慮文化和社群建設,期望藉此帶來長期盈利和永續發展。此外,他們認為比起精通區塊鏈技術,持續的社群參與和具體文化產出(例如新進藝人的簽約發行、為音樂社群打造公共財)對於 DAO 永續更加重要


2. 橫向且模式多元的成員設計

我們接下來將進一步討論,當我們以鏈上治理活動、金庫規模、自訂 Web3 工具等變項去評估一個 DAO 的成熟程度時,音樂類 DAO 是落後於整個 DAO 生態系的。

但是如果講到新穎和周全的社群建設方法,音樂類 DAO 則遙遙領先,甚至可以成為其他類 DAO 的參考對象。我們採訪的許多音樂 DAO 尤其對於消弭藝人、粉絲、貢獻者之間的界線抱有強烈願景,在他們勾勒出的未來裡,溝通與決策架構是較為橫向而非縱向的。此外,幾個我們採訪的 DAO 正在嘗試更具流動性、多代幣、甚至 Web2 與 Web3 混成的 DAO 成員資格設計。他們通常會整合社群代幣或治理代幣、NFT、法幣支付的方法。

藝人與粉絲的 Web3 參與式文化

我們可以肯定粉絲文化本來就是一種參與式文化。自從網際網路(這裡指的是 Web1)在世紀交替時誕生,無論線上論壇群眾募資付費會員制,在創意表達和社群建設方面,音樂類粉絲一直是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的早期使用者。今日在橫向、參與式的創意社群上,已經出現了完整的商業活動甚至產業鏈,這不只在音樂領域(例如 K-Pop 粉絲大軍),也包括文學(例如 Wattpad 平台)和電影(例如動漫 cosplay)領域。

我們採訪的許多 DAO 都希望把這種參與式的文化傳承帶進 Web3,使用代幣縮短藝人與粉絲之間的距離。涵蓋範圍不僅是文化上的內容存取與合作,也包括財務上能夠更廣泛地分配收益。

  • 善業唱片在「鏡面」(Mirror)平台發表的正式啟動文章中,宣稱「現在是粉絲和他們所支持的藝人合為一體的時候了……Web3 是藝人發展生涯的地方,而粉絲能夠真正成為他們成長的一部份。」

  • 歌曲營的團隊有意將其社群設計成一個「讓粉絲成為朋友」的社群,以對抗他們所不喜的主流音樂文化發展方向。後者以歌曲營核心成員威爾傑根斯(Will Juergens)的說法是「人們只是去消費,沒有人要他們參與」。

  • 藝人 RAC 正以其 $RAC 代幣為核心設計社群,以便在短期內促使粉絲在他的 Discord 伺服器上進行多向互動,並確保其社群不需寄生於特定平台,可以長期以去中心化方式維持下去。

在 Web2 和 Web3 原生的參與式粉絲文化之間,你可能會發現一項重要差異,那就是前者的「貢獻者」通常是出於內在動機而非外在動機。換句話說,社群對這些貢獻並不存在代幣形式的經濟回報;相反地,成員的動機是更抽象的好處,比如有機會與創作者直接互動、或因共同興趣而結識陌生網友。

從 DAO 成員的角度來看,音樂類 DAO 從一開始就相當難以預測,因為潛在的貢獻者最早往往是被內在動機拉進社群,其他動機是不存在的

Houndtrack 是 Water & Music 社群的一名藝人,也是 hedsDAOLNRZ 等幾個新興音樂類 DAO 的成員。他告訴我們,他加入這些社群的時候「不知道 DAO 是什麼,只知道是一群人,DAO 所蘊含的技術內容對他來說並不重要」;相反地,他的主要動機是直接向嘗試 Web3 的音樂同行學習。到現在為止,這種學習大部份都是在 Discord 中進行,除此之外沒有正式的治理結構。

Houndtrack 說:「這兩個 DAO 都沒有非常正式的結構,」他將自己在這些 DAO 中的日常互動描述為「主要是聊聊共同的興趣,如音樂製作、音樂技術、音樂推薦、新的 NFT 專案和我們個人的 NFT 銷售情況」。也就是說,比起財務上的回報,社群內容的存取才是加入社群的最終目的,這與 Web2 的會員模式相差無幾。

流動且模式多元的會員層級

綜上所述,我們採訪名單上的少數音樂類 DAO 已經在貢獻者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之間建立了明確的聯繫,為 Web3 開創了更具流動性、更多元的會員模式。這些 DAO 的初期架構結合 NFT 和社交代幣,甚至結合 Web2 和 Web3 的基礎架構,值得其他產業的 DAO 作為參考。

舉例來說,強納森曼恩(Jonathan Mann)成立的的「一曲 DAO」在其包羅萬象的社群中安排了多種會員級別,明確區分了被動的財務支持者和主動的 DAO 貢獻者(見下圖)。任何「每日一曲」(Song A Day)創世 NFT 所有者都可以進入該 DAO 的 Discord 私人伺服器,也可以參與無實質效力的「快照」(Snapshot)投票,但投票需要用「閃亮身份」(Bright ID)驗證身份,才能在鏈上針對金庫資金進行投票。成為 DAO 核心貢獻者的另一種方式是作為「建設者」參與,協助提升一曲 DAO 的價值,例如促成電影或電視節目使用每日一曲的歌曲,或促成一次翻唱或重新混音)。這些建設者的酬勞是以太幣,而非 NFT 或社交代幣,以避免未來治理權力出現不平衡。

pasted-image-0--1-

同樣地, 響度(Sone)也為他們的 DAO 設想了一個多層次的會員模式,同時運用了同質化和非同質化代幣。他們從哈伯格稅收模式中獲得了靈感,計劃實施以 NFT 作為門檻的會員制,這些 NFT 可以隨時使用 Radicle Drips 協議進行交易。這一設計允許以太坊錢包的持有者定期將資金流向任何其他的以太坊錢包。此外,想要為響度的 DAO 做出貢獻就必須先持有 NFT,而貢獻又能獲得 DAO 的治理代幣作為獎勵。這個案例展示出社群中被動支持者、主動貢獻者和核心決策者之間在區塊鏈上的具體差異,讓人看見 DAO 這種獨特的形式能夠依社群使用需求而開發不同的成員級別結構。


3. 缺乏技術

從技術角度來看,最初的假設是 DAO 的技術工具將成為 DAO 成長的推進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無信任協作優點的 Web3 工具。這些技術工具提供了組織架構,同時也能夠克服團隊協調和規模擴大的問題。

然而,我們在研究的音樂類 DAO 中發現的結果並不像一開始推測的那麼明確。雖然許多 DAO 採用了一些營運工具,甚至部份是自己內部研發的工具,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 DAO 在決定正式治理和組織制度的架構時會使用現成的工具。事實上,我們研究的一些 DAO ,包括夢想不死豐盛,因為擔心社群成員在財務上或整體導入體驗上遇到阻礙,刻意避免公開強調 Web3 技術。

任務導向的第三方工具

我們研究的許多 DAO 都使用技術方式來管理其組織運作。然而,大多數這些工具與傳統公司使用的並沒有什麼不同。許多音樂類 DAO 還沒有利用到區塊鏈帶來的進步技術。例如,我們研究的大多數 DAO 仍然使用 Discord 來管理整體的成員溝通、促進日常的互動。大多數人還使用 Google 工具套件進行文件協作,同時使用 NotionFigma 等服務來處理專案管理和原型設計等任務。

另一方面,在我們研究的音樂類 DAO 中,只有少數使用 Web3 原生工具以改善團隊協作。相比之下,這些工具可能是很多協議類 DAO 的命脈。當被問及資金管理工具時,只有少數受訪者提到使用「靈知保險箱」(Gnosis Safe)的多簽名錢包,這是一種能確保金庫安全的錢包,它在資金交易中要求多位簽名者共同簽名,常見於投資類 DAO。在我們的研究中,只有兩個 DAO 使用「快照」來有效地進行社群投票(其他許多 DAO 都表示有意使用這項工具)。此外,離別唱片的「類型」等少數 DAO 使用「合作園地」(Collab.Land)等工具,對其 Discord 社群中某些部份設定了代幣門檻。

在藝人和廠牌類 DAO 中廣泛使用的都是模組化工具,能夠有效地管理並完成每個 DAO 需要的單一基本任務(財務管理、金庫安全、投票、專案管理等)。我們稱之為任務導向的工具

這些工具之間可以自動溝通,溝通程度則取決於工具本身的整合能力和該音樂類 DAO 的開發情形。舉例來說,我們研究中的一些 DAO 還沒有代幣,因此他們不能使用快照或合作園地。善業唱片的團隊還指出,理想情況下,一個自動化系統應該既能支持 Web3 原生代幣的分配、也能實現金庫的治理。在現實中,由於這些工具過於零散,治理和資金分配不得不被當作兩個獨立的步驟。

內部開發工具

在我們研究的 DAO 當中,有少部分已經自行開發或正在開發的工具。比如響度的公共財式音樂串流協議’ Holly+ 用機器學習打造的樂器、歌曲營開發的 Discord 音樂機器人、莫德 DAO 的生成式音樂工具、還有一曲 DAO 的完整網站和 NFT 鑄造工具組等等。這些不同於前述的內部營運工具,比較屬於面向外界的產品,主要用於協助新用戶加入社群、促進社群目標、創造收入。

在我們研究的對象中,莫德 DAO 是一項例外,他們打算自行開發營運工具,包括打造一個類似快照的鏈上投票工具。創辦人朱利安莫德在制訂 DAO 的產品路線圖時,參考了 Gmail 作為 Google 內部工具的源起故事。值得注意的是,莫德 DAO 的底層技術讓成員能夠組合大分軌(stem)、一起創作音樂,而這項技術本身也是 DAO 的產品,可授權持有 NFT 的成員使用。當被問及為什麼一個新興的 DAO 會認為有必要花費有限的資源開發自己的工具、而這樣的工具還可能與市場上現有的產品相似時,朱利安提出了「技術債」的概念。換言之,「今天為了發佈軟體而抄捷徑,明天還是得把程式碼寫完」。他認為,這樣的內部開發工作使 DAO 有更多基礎設施的掌控權,如果市場上現有的工具發生變化或不復存在, DAO 也可以避免受到外在影響、不需支付大筆改用其他工具的費用。


4. 緩慢的治理進度

假設 DAO 確實具有很大魅力、而其運作的原理是讓人們透過貢獻取得所有權,這最終會凝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他們獲得一席之地的方式是透過工作,而非先前積累的資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研究的一項核心問題就是了解去中心化的決策方式究竟如何在藝人和廠牌類 DAO 中運作。

我們最突出的一項發現是, Web3 音樂文化的治理模式幾乎尚未建立起來。我們研究的 DAO 都已經在快照等應用程式上嘗試過一次性的代幣加權投票、在 Discord 等應用程式上嘗試了使用表情符號投票。不過,他們還沒有正式建立能夠涵蓋各方面營運的治理系統。(諷刺的是,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豐盛或許是決策結構最完整的組織,但他們卻因為文化及導入方面的理由,決定不要轉型為 DAO。)

社群正式採用治理過程和工具的步調緩慢有幾個可能原因。首先,治理對於任何社群來說都很困難,通常不大能快速實施一個明確的組織結構。治理的困境在 DAO 的世界裡尤其如此,信任、共同的價值觀和強大的關係構成了社群的根本。 DAO 需要了解他們社群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如何實現,然後才能在打造社群所有權時採用比較複雜的結構。

我們從研究的一些 DAO 中看到了這些早期社群價值發展過程的確據,特別是創辦人非技術背景出身的 DAO 更是如此。

  • 夢想不死雖然沒有推出治理代幣的明確規劃,但在他們的 Discord 伺服器中確實有一套完整的導入和 Web3 教育流程,他們還不斷為社群舉辦活動,比如歌曲創作營

  • 響度 的一位主要貢獻者查克米勒(Zach Miller)的建議是,「你不能只是把治理權扔給大家,然後就把人推出去做事。」他強調,在沒有建立強大社群之前就發行代幣是很危險的,而且這種社群必須認同組織的價值觀。

  • 菲羅忒政策是將去中心化的決策權硬性限制在策展上,社群唯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首歌好聽嗎?」這是一則將去中心化治理的理念隨著時間慢慢引入文化社群的例子。

總結來說,這種節奏緩慢的治理方式似乎是我們所探索的 Web3 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與那些追求擴大規模、以協議為核心的 DAO 不同,若想要專注於為小眾社群和文化培力,這也許就是一項重要的特徵。

創意去中心化面臨的挑戰

幾十年來,在藝人名流圈子裡,將 DAO 這種徹底的去中心化概念應用於創意決策一直是個禁忌。正如音樂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所說:「千萬不要對著觀眾表演……我認為一名藝術家要滿足別人的期望是非常危險的。」

我們所研究的 DAO 在創意方面抱持同樣的態度:音樂類 DAO 的去中心化權力較為著重於資金分配和藝術家支持的較高層次問題,很少觸及創意決策

在採訪過程中,夢想不死的創辦人查德希拉德(Chad Hillard)和柯爾萊恩(Cole Ryan)向我們介紹了其大多數治理方式背後的邏輯。他們的經驗是:如果你認為一位藝人或團隊才華洋溢,你應該賦予他們創造藝術的權力,而不是剝奪他們的掌控權。這種對賦權的關注既不同於傳統在創作過程中自上而下遂行商業目的的廠牌模式(例如創作「適合」Spotify 播放列表的歌曲),也不同於以協議為中心、將決定權完全交由代幣持有者的 DAO 無信任治理模式。本著 Web3 生態系的精神,藝人本身就是一個平台,所有其他營運和決策行為都圍繞著這個平台展開。雖然在這種模式下,有社群導向的團隊在積極協助藝人,但這稱不上是去中心化的結構。

在我們研究的所有音樂類 DAO 中,只有一曲 DAO 和類型打算將所有創意決策都交給社群投票。 一曲 DAO 的執行方式是透過「不具約束力的快照投票為專案提供創意意見」。同樣地, 類型的創辦人馬修麥昆(Matthew McQueen)認為「在最終確定金庫治理制度之前,先用藝術導向的專案試行決策制度是很重要的」。儘管如此,在任何一種情況下,投票過程並不會代表最終的創意決策。

還有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就是當一個組織逐漸變得更加去中心化時,富有遠見的文化創辦人在當中該扮演什麼角色。任何新的組織,不管是文化組織還是其他組織,通常都有第一位瘋子(通常是獨裁的創辦人)給予大家前進的動力,這種動力不大會是來自 DAO 的去中心化自治身份。創意類的 DAO 是否都應該假定那位有遠見的創辦人最終得退居幕後、並將創意掌控權交給廣大社群呢

除了掌控創意之外,他們還要面對去中心化的溝通和營運問題。要以社群決策為中心建立起可靠的行動方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誰在這個社群裡面、以及進入這個社群的難易程度。這些決策者僅僅是購買了 NFT 或社交代幣的人嗎?還是他們需要更多的相關背景或工作證明來贏得治理權?這些都可以提供基本程度的信任,用以建立治理模式;反過來說,如果缺乏這種程度的資訊透明,原本能夠凝聚眾人的創意營運也會誤入歧途。

我們分析的以藝人為中心的 DAO 充分地展示了這種緊張關係。比如 RAC DAO一曲 DAOHolly+ 這幾個 DAO 分別是以 RAC 、強納森曼恩和荷莉亨頓的創作為中心成立的。這些藝人的 DAO 發展緩慢、過程小心翼翼是有理由的。藝人的身份、網路上的形象、歷年累積的成就和社群都要承受風險。如果能有一個經過仔細思考、由社群認可的工作證明模式,就有助於確保只有了解該藝人作品價值、甚至能夠實質參與提升該價值的人來進行 DAO 的決策管理。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在財務和情感上持續投資才能建立。一旦建立了,原本處於 DAO 中心的藝人或創辦人就可以放心地將這些作品的掌控權進行去中心化。

治理工具

現成的全套 DAO 治理工具出現愈來愈多的選擇,有專門提供治理解決方案的(如 DaoStackDaohausColony 等),也有實現特定形式治理的單一工具(如 Orca Protocol)。「後設治理計劃」(Metagovernance Project)整理了一個不算詳盡但非常有用的線上治理工具資料庫。不同於前文提及的任務導向工具,這些工具通常整合內建的治理系統,包括模板化的 DAO 組織架構和執行投票這類關鍵治理流程的協議。

在那些更關注 DAO 的技術定義的人眼中,這些工具可說呈現出 DAO 治理的內在規範框架的模樣。DAO 在挑選治理用的技術工具時,其實就是對其價值觀和治理過程做出影響未來發展的重大決定。這些治理過程的範圍很廣,包括權力分配、成員發言的優先次序和正式選定投票者等。

在這一點上,除了少數使用快照進行過一次性投票的 DAO 之外,我們研究中的 DAO 在進行內部治理時都沒有採用這些高階工具。雖然我們研究的樣本數不大,但這種避免使用現成工具來進行 DAO 治理的趨勢說明了藝人和廠牌類 DAO 還都處在花時間建立健康的社群關係和價值觀階段,而不是一上來就採用某種特定的治理模式

即使 DAO 能夠對於治理結果建立健全和透明的社群價值觀與共識,DAO 團隊依然需要大量的資源以決定能夠實踐社群價值的最佳作法。儘管愈來愈多研究在探討結合理論與實務的 DAO 治理方式,但仍然沒有一個可靠的整合分析來比較不同治理系統和 DAO 工具解決方案的優劣。因此,對於新興又缺乏資源的 DAO 來說,要了解其社群的最佳治理形式、實施相應的工具是非常困難的。

後設治理計劃是一個致力於建立數位自治標準和基礎架構的跨領域研究團體。他們透過制定治理標準、針對各種治理系統進行比較分析,有望成為這一領域的核心資源。然而,該專案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5. 未來研究方向

如前文所述,音樂類 DAO 對其本身的理解顯然與更為技術導向、著重加密技術的社群不同,我們能有今日的榮景全拜後者過去的發展所賜。

我們採訪的藝人和廠牌類 DAO 沒有強調鏈上的組織和治理活動,而是把「DAO」這個詞看作是一種抽象的社群訊號,它能以共同目的和文化願景為中心動員音樂社群。雖然在更高層次的治理設計和 Web3 原生工具方面,音樂類 DAO 可能落後於以協議為中心的 DAO,但在多元型態社群設計的重要性方面,它們可以說是幫助其他 DAO 們奠定了基礎。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透過模糊藝人、粉絲和貢獻者之間的界限,為創意和金融實驗建立新的園地。

即使在多次採訪和數千字寫作之後,我們仍相信這份報告也只是觸及了音樂類 DAO 可能性的皮毛。我們根據採訪過程和廣大 Water & Music 社群中出現的開放性問題,提出以下對於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想法:

音樂類 DAO 中的去中心化身份

Holly+ 的麥特德來賀斯特是我們受訪者中唯一提到以「加密身份」作為 DAO 核心定義的人。由於加密錢包是用戶與去中心化網路互動的基本工具,要了解去中心化身份如何顛覆傳統音樂產業結構(不見得要在 DAO 採用)則需要有人從事完整的研究。

技術上來說,人們可以在基礎的身份層面(如錢包、數據結構)和更上一層的使用環境、社群層面(如 ZapperContextBackdrop 等跨協議資訊看板和資訊來源)研究這項議題。在音樂產業利用這些多層次的去中心化身份可能會有很大的好處,比如:

  • 能夠改善目前支付權利金時難以找到權利人的問題(尤其是音樂 NFT ,因為與傳統的音樂版權框架不相容)。

  • 能夠讓藝人和粉絲建立不需隸屬特定平台的社群,並且實質上擁有相關數據、可以隨時轉移到任何平台上。舉例來說,他們能夠更輕易地在各個平台上發表音樂、轉移播放列表,而不需要在分開在每個平台上建立帳號。

  • 能夠保護藝人和廠牌類 DAO 成員的身份與隱私(不限於藝人本身)。這可能為粉絲帶來更多的互動和愉快體驗,否則他們難免會避免參與公開的 Web2 社群活動。

音樂代幣分析

正如我們的分類圖所顯示的那樣,我們樣本中的絕大多數 DAO 要不是根本沒有活躍的社交代幣,就是有一個治理代幣但完全沒有流動性。

如果在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音樂類 DAO 決定推出流動性代幣,那麼就可以對音樂代幣活動進行更多的量化分析,以補充我們目前主要以質化分析進行的研究,如此一來就太好了。有興趣的分析師可以使用開放的 Web3 數據分析工具(如 Dune)來自訂資訊看板或查詢。他們可以研究財務因素,比如代幣價格;也可以分析文化或社群因素,比如 DAO 代幣在所有成員中的分佈和整體成員留存率,後者可以透過 DAO 成員出售代幣的速度來進行評估。

除了同質化代幣之外,我們研究中的許多 DAO 還使用流動性 NFT 作為成員資格的門檻。這種架構可以用來進行精準的量化分析,比如有多少錢包擁有這些音樂類 DAO 會員 NFT、不同音樂類 DAO 的會員資格有多少重疊、NFT 的底價如何隨著 DAO 的成長而變化等等。

我們推薦你閱讀鏡面的資料科學家 Andrew Hong 的這則推文,你可以從當中舉出的鏈上代幣資料數據觀察來更加深入了解 DAO 。

音樂產業中 DAO 與 DAO 之間的夥伴關係

幾十年來,品牌合作一直是音樂產業中藝人提高收入和知名度的重要驅力,這在音樂串流的低利潤迫使藝人找尋其他資金來源的情況下更為顯著。DAO 的成員往往期望能夠集體分享 DAO 的財務收益,而不是讓單一創作者成為財務受益者。這些傳統的品牌合作、協作和贊助模式如何移植到 Web3 音樂社群中,還有待觀察。

我們的採訪揭示了 DAO 與 DAO 合作關係在音樂產業可能出現的早期例子。例如為了推出一曲DAO,強納森曼恩與 Web3 開發 DAO「突擊公會」(Raid Guild)合作,後者設計了專案網站,並從隨機生成的歌曲 NFT 進行 Solidity 程式言語的合約開發工作。(僱用突擊公會的過程顯然也是去中心化的,背後是一項公開的競標過程,競標者需要質押手上的 $RAID 代幣)。持有 $RAC 代幣的一個大戶是名為 The LAO 的投資類 DAO ,它為以太坊專案提供 Web3 原生資金。莫德 DAO 則是積極尋求與歌曲營等較為集體運作的藝人 DAO 合作,以實驗其生成性 NFT 創造和授權技術。後續研究專案可以追蹤這些 DAO 之間音樂夥伴關係的演變,並將其行銷獨及、收入模式和誘因架構與傳統音樂業務中的平行夥伴關係進行比較,預期會有不錯的成果。

我們邀請任何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或音樂 Web3 工作者加入我們的社群、開始討論這些主題。我們希望這些研究結果能夠促成人們長期探索如何利用 DAO 基礎架構來重新思考音樂產業的傳統商業模式和誘因結構。這項研究領域非常關鍵,它代表了社群建設和藝人與粉絲之間合作的一個新興領域,這需要仔細考量基礎技術結構,而且結果往往是不可改變的。


本文貢獻者

Cherie Hu(A、B、C)
Yung Spielburg(A、B、C)
Brodie Conley(B、C)
Maarten Walraven(B、C)
Mary Maguire(B、D)
Dave “BlackDave” Curry(B)
Karma.wav(B)
Kevin Shaw(B)
Jonah Burlingame(B)
Raul Guerrero(B)
Levi Downey(B)
Aniket Rajgarhia(B)
Oliver Dawson(B)
Alex Webb(C)
Scott Korchinski a.k.a. Houndtrack(C)
Brandon Landowski(D)
Katherine Rodgers(D)
Ana Carolina(E)
Austin Robey(F)
Chad Hillard(F)
Cole Ryan(F)
Kevin Duquette(F)
Zach Miller(F)
Matthew Chaim(F)
Mark Redito(F)
Sarmad Ahmad(F)
Will Juergens(F)
AJ Washington(F)
Jonathan Mann(F)
Mat Dryhurst(F)
Julian Mudd(F)
Matthew McQueen(F)
Grady Lee(F)
Robert St. Thomas(F)
RAC(F)
Jack Spallone(F)

(A)研究專案負責人
(B)DAO 採訪者/摘要作者
(C)統合分析作者
(D)統合分析編輯
(E)視覺設計
(F)受訪者


本篇文章由 Water & Music 授權翻譯繁體中文版,原文請見 stream.waterandmusic.com

翻譯:Yarou
審校:Brien J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