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12: 意外走漏的發行計劃
發行資訊公開是一種取捨;還有 TikTok 這次真的山窮水盡了嗎?
22 世紀衛星走過第一季了,感謝大家的訂閱和回饋!截至 3 月底,我們累積了 273 人訂閱,其中 45 人是付費讀者;MRR 超過台幣 3,000 元,雖然不是什麼大錢,但要攤平人力以外的營運成本是完全沒問題的。我們希望最終能達到 800 人付費(18 倍!),因此需要大家多多幫忙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也歡迎免費讀者以實際行動支持這項完全獨立的音樂媒體計劃。
在此同時,Discord 社群也因為愈來愈多人加入而日益熱絡起來。很幸運地就如我們一開始所希望的──加入的人因為付費門檻和清楚的社群規範,非常集中於討論有建設性的音樂產業和文化議題,光是從每個人的自我介紹就很能感受到對於知識的渴望。這是在臉書上難以看到、讓我們非常珍惜的光景。
喔對了,我們蠻好奇有沒有人也起心動念想寫自己的電子報?如果對我們使用的平台 Ghost 有興趣,歡迎聯繫我們取得推薦優惠,一起來擴大這種寫作和閱讀的風氣吧。
音樂為何被爆雷?
本週二,也就是 3 月 28 日的下午 1 點多,名為「濕氣」的臉書粉絲專頁披露了草東沒有派對尚未發行的新專輯登錄在 ISRC 網站上的資訊。
這些資訊包括完整的專輯名稱、歌名與曲數、甚至還有發行日期。吹音樂在半小時後隨即跟進報導,多達 500 人轉發,隔天各大媒體也都報導了這項消息。
還記得 2015 到 2016 年,草東沒有派對一路從場場完售的獨立場景撼動到主流樂壇,成為第一組同時獲得金曲獎和金音創作獎「最佳樂團」肯定的現象級樂團(第二組為血肉果汁機)。然而在首張專輯《醜奴兒》之後,他們只有寥寥幾首歌問世,2021 年還接連發生鼓手驟逝、小巨蛋演唱會取消等憾事。
ISRC 網站提前「爆雷」,讓草東一時又成為社群上的熱門話題,似乎也讓歌迷開始期待這張睽違七年的新作。但是這樣曝光的形式與時間,恐怕並非草東團隊所希望的,他們的社群帳號一如以往靜悄悄……(點擊下方閱讀全文)
產業新聞
TikTok 末日不遠了?
台灣時間上週四晚上,TikTok 執行長周受資面對拜登政府因國家安全理由、要求 TikTok 選擇出售美國業務或遭到全面禁止而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長達五個多小時的過程中,周受資試圖強調 TikTok 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規格規劃美國資料中心、並願意接受其他企業的監督,但仍然被兩黨議員聯手炮轟,比起年初的 Ticketmaster 只有更體無完膚而已。
過去不乏多位被要求出席聽證會的科技巨頭執行長,但他們在聽證會結束後往往沒有真的遭到政治上的制裁或嚴厲監管,然而這次事件的強烈程度使不少人認為 TikTok 很有可能開各種先例。兩黨議員表現出對於周受資極度不信任的態度,警告他「你知道自己已經起誓」、在他發言後直斥「向國會撒謊是嚴重罪行」。
周受資是新加坡人而非中國人,他在過程中表現得不卑不亢,但所有人都知道他沒有、也不可能說出任何關於中國政府介入其中的事實。無論 TikTok 未來的資安計劃做得再好,要是沒辦法說清楚中國因素,一切就是徒勞。同時,TikTok 愈是強調他們的營運關乎多少美國中小企業的生計、或旗下有多少美國員工,就愈讓議員覺得 TikTok 是挾持人質而有恃無恐。
先不管議員們可能出於政治作秀的理由,TikTok 還有另一項受到這麼強烈攻擊的原因,就是這群平均將近 60 歲的政治人物沒有幾個是 TikTok 的用戶,他們根本無法感同身受 TikTok 的有趣及意義何在。另一方面,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尚未看到 TikTok 主力的年輕族群團結起來聲援,不過也有官員指出,禁用 TikTok 等於永遠與 35 歲以下的年輕世代為敵。
TikTok 完整出售給美國企業的機會極低。首先,TikTok 美國業務估值高達 400 至 500 億美元,有能力買下的企業並不多,還要排除 Meta 或 Google 這種原本就已經在經營社群媒體和影音網站、很可能加重壟斷市場疑慮的公司。第二,TikTok 的獨特演算法是其關鍵技術,而技術出口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因此在聽證會前公開對於此案表達抗議。換言之,TikTok 就算能出售,可能也是少了關鍵技術的不完全體,將大幅減損其市場價值和影響力。
如果 TikTok 真的撤出美國,音樂產業會出現什麼改變?成千上萬的創作者可能被迫搬家到 YouTube Shorts 或 Instagram Reels,這兩個平台在短影音的社群和演算法發展上當然與 TikTok 有一段距離,整個生態系將有所改變。《Billboard》數位副主編 Andrew Unterberger 表示,在 2023 年禁用 TikTok 的意義等同在 1985 年禁播 MTV,是阻絕當代音樂產業最重要的行銷管道等級的大事。他認為一旦發生,這幾年 TikTok 造成的現象將大幅減少,比如老歌失去翻紅機會、靠一首歌迅速爆紅又過氣的現象降低、小眾音樂失去切入大眾的一大利器等等。
不過我認為,短影音的使用習慣與文化已然確立,目前尚未出現能夠取而代之的新內容或社群形式,而人們不大有理由走回頭路──就好像當年數位音樂之門一開,即使執法機關和唱片公司大力掃蕩盜版,會回頭買唱片的仍是少數。生態系會重整,但不會消失。
至於這和台灣音樂產業有什麼關係?如果音樂人在意資訊和國家安全,那麼的確很有理由不使用 TikTok。但 TikTok 如今也已對於年輕世代(甚至還有很多的中老年人)發揮強大的影響力,形塑他們的音樂品味和文化認同。台灣目前的獨立音樂場景已是十年前難以預見的蓬勃,這一群人也正是抗拒 TikTok 的大宗(有趣的是他們並不排斥其他平台的短影音和流行次文化);在此同時所謂的「抖音歌」將持續傳唱。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認同,我目前還看不到融合或抗衡的跡象──要說今日有什麼主流和獨立的區別,撇開音樂風格或經濟規模,可能就是這點特別明顯吧。
新歌推薦
已發行三張專輯的 DRAM 並不是個媒體寵兒,知名度普通而已,但聽過他這張現場專輯後,我深深感到他或許是目前黑人音樂界中最被低估的一位歌手。是說,現在有能力挑戰現場專輯的 40 歲以下 R&B 歌手還剩多少呢?2016 年出道時還是一半唱歌一半饒舌的 DRAM,如今演唱的比重佔大多數,我非常喜歡他聲嘶力竭的風格,讓人想起九零年代的 K-Ci & JoJo,在今日一片呢喃唸唱中顯得極為難得。樂器編排也相當用心誠懇,不時流露出二代 Neo-Soul 的靈韻氛圍(至於二代 Neo-Soul 是什麼,咱們改天再來聊聊)。這不是什麼創新的作品,但對於喜愛此類風格的樂迷來說已是上乘傑作。
你聽過「飛行的荷蘭人」(Flying Dutchman)嗎?我不是指《神鬼奇航》裡的幽靈船,而是七零年代舉足輕重的靈魂與爵士音樂廠牌。他們出版大量深邃而富有黑人意識的作品,張張都是樂迷心中的珍稀瑰寶。這個廠牌在 1984 年停業,直到現在才由創辦人的兒子 Bob Thiele Jr. 親手重整、並邀請高齡 73 歲的歌手 Billy Valentine 一同帶來廠牌復活之第一號作品。
這或許是今年最厲害的傳統靈魂樂專輯。曲目翻唱自 Gil Scott-Heron、Stevie Wonder、Prince、Curtis Mayfield、War、Eddie Kendricks、Leon Thomas 這些傳奇黑人明星名曲,雖然詞曲版權並非 Flying Dutchman 擁有,卻在精神上承襲了當年廠牌堅守的抗議歌曲傳統。樂手則邀來 Pino Palladino、Jeff Parker、Theo Croker、Immanuel Wilkins 等老中青三代的佼佼者,搭上主角 Billy Valentine 醇厚不輸 Ray Charles 的嗓音,是一張非常美麗但也很沉重的專輯。
其他重要發行
- Greg Spero - The Chicago Experiment: Revisited
- Cécile McLorin Salvant - Mélusine
- Eddie Chacon - Sundown
- Mark de Clive-Lowe, Shigeto & Melanie Charles - Hotel San Claudio
- Yaya Bey - Exodus the North Star
- Arooj Aftab, Vijay Iyer & Shahzad Ismaily - Love in Exile
- Caroline Rose - The Art of Forgetting
- Andrea - Due in Color
下週暫停一回,祝大家連假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