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2: Spotify 的兩種觀看方式

本週為了 Spotify 已寫破 5,000 字。

讀者通訊 #2: Spotify 的兩種觀看方式
Photo by Midjouney.

大家好,我是 Brien。在寄出第一週《22 世紀衛星》的電子報後,我們得到了比預期更多的訂閱。雖然完全稱不上是會讓人跌破眼鏡的數字,但考量到這份電子報內容所在的小眾市場規模、以及非常低度的宣傳,這樣的增長仍然讓人感到有些希望。我特別要感謝幾位在一開始就選擇付費支持的讀者,你們甚至連這份電子報的內容是什麼、會經營多久都不知道!我稍微計算了一下,大約需要 300 名付費讀者的收入,才能超過今年初臺灣調漲的最低薪資。因此,如果你願意支持這份電子報持續經營,請考慮成為付費讀者、或幫我們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目前「Founding Member」年度半價優惠僅限前 30 名付費讀者終身享有,一旦額滿即絕對不會再推出同等優惠。我們來看看這樣子的設定能否在台灣實現第一份自給自足的音樂電子報吧。至於這份電子報的經營概念以及音樂書寫如何作為一門職業,我已陸續搜集相關資料長達一年,希望能在第一季撰寫成完整的文章分享給各位。如果你有任何建議批評,也歡迎寄信給我

那麼我們來看看本週的新鮮事吧,剛好都和 Spotify 密切相關呢。


一種音樂產業的各自表述

最近因為影集《串流王者》(The Playlist)在 Netflix 上映,音樂串流平台的發展史稍微又引起了一些討論。劇情大致基於 Sven Carlsson 與 Jonas Leijonhufvud 兩名瑞典科技記者寫作的 Spotify 創業傳記《聲入 Spotify》,刻劃出這家音樂串流霸主一路走來面對的挑戰和爭議,不少情節是我們過去只能從商業報導中想像的歷史時刻。如果你看完之後想更了解 Spotify 的商業模式,可以閱讀《曼報》的完整解析

僅僅六集、五小時的時間,當然不可能鉅細靡遺呈現整個 Spotify 甚至過去十五年音樂產業的變化。但《串流王者》最值得一看之處,就是讓觀眾進到不同人的視角來認識音樂串流這個錯綜複雜的時代產物。這裡面有想要用科技創造新世界及新秩序的理想主義者、務實精明的斡旋者、握有權力卻找不到新時代方向的代理人、掙扎於星夢和現實之間的內容創作者。我們發現不管是哪一種角色、身在哪個位置,都有自己的責任與使命、欲望和野心、委屈及挫敗、值得與不值得……(繼續閱讀


憂喜參半的 Spotify 2022 年度榜單

去年 11 月中,加拿大魁北克省發佈 2022 年度數據指出,串流平台前 50 大藝人中僅 4 位為當地藝人;12 月中再追加指出,魁北克藝人在當地串流平台上聆聽量僅佔不到 8%。這情況若長期持續,可能有損當地居民的身份認同。然而串流表現不佳,有可能是因為平台演算法較傾向推薦國際級的英語藝人。目前在加拿大國會審理的線上串流法案(或稱「C-11」法案)有可能改善這個情形,當中不僅將線上串流納入原本傳播法案管理,並明文規定業者必須「重視包含法語少數族群在內的原創法語內容的創作、製作與傳播,以反映且支持加拿大的雙語制」。由於音樂串流平台多半沒有涉入內容創作和製作,因此可以想見會在最後的傳播上加強當地法語音樂的曝光。

看了上述媒體報導內容,讓我不禁好奇台灣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雖然本土音樂作品數量在這十年爆發性成長,但我們依然面對 K-Pop 與中國音樂的強勢入侵,那麼實際上的市場分佈究竟如何呢?台灣是否需要類似影視的螢幕配額或先前 OTT 專法草案中規劃的內容獎勵條款呢?

根據 2022 年「Spotify Wrapped」官方資料顯示,台灣最多收聽次數歌手、團體、專輯前十名中,台灣藝人佔比分別為 50%、40%、60%,看似表現不錯。但這個數據母體太小,不足以反映台灣人聆聽的多樣性,也呈現不出名次背後的細節。這啟發了我跳進兔子洞好好研究的欲望,我用一個工作天的時間下載了 Spotify 2022 年台灣區所有週榜(共 52 週),並綜合計算出更具體的數據……(繼續閱讀


推薦新歌

  • Gabrielle Aplin - “Skylight”

新發行冷清的年初沒有太多選擇,最先進到我 2023 年收藏清單的意外是這位出道即巔峰、如今已漸漸偏離主流視野的女歌手。〈Skylight〉與她過往標準的流行/民謠搖滾風格截然不同,輕盈空靈的編曲把她演唱中纖細易感的特質烘托出來。副歌如微風的高音,唱著與伴侶之間在大自然間纏綿的愛意,搭配靈魂樂式的 bassline 與電鋼琴 riff,還有頭尾呼應的鳥囀──它的參考對象已經呼之欲出了(如果你還沒想到,答案在這裡)。可惜的是,雖然這首歌是 Gabrielle Aplin 新專輯《Phosphorescent》的開唱曲,但其他的曲目完全回到老路,沒有太多新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