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20: 金曲制度現況/音樂產業也 #MeToo
高盛最新研究報告:「音樂產業結構重整迫在眉睫」。
前陣子社群上在流行分享「#私を構成する42 枚」時,本來我也打算聊聊自己頗為特異的聆聽史,但後來因為找不到跳脫流水帳的寫法而作罷。不過,在梳理泛黃聽覺記憶的過程中,我想起高中通學的公車路上常常用 CD 隨身聽播放 Wham! 的精選輯。他們燦爛而短促的盛世,距離那時(2000 年前後)已經非常久遠,但音樂流洩出的高度亢奮與時髦感,聽來反而比當紅暢銷歌曲更新鮮。
這類完全與當下流行脫節的聆聽記憶,在我的學生時代發生了無數次,拼成一幅很難與同儕解釋的青春圖像。雖然有點孤單,但我很珍惜這種聽覺上的秘密基地。之所以買下那張精選輯,自然是因為想聽聽〈Last Christmas〉,不過那時音樂資訊取得不易,我也從沒特別深究 Wham! 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團體。倒是彼時紅透半邊天的 Savage Garden,在我看來幾乎是 Wham! 的翻版,雖然曲風完全不同,但都是同志主唱 + 吉他手的雙人組合,並迅速地崛起、解散、主唱單飛發展個人事業。Darren Hayes 也翻唱過〈Last Christmas〉,不難想像 George Michael 對他的影響。
然而看完 Netflix 最新上架的 Wham! 紀錄片(就叫《Wham!》),我才知道這兩個團體存在天南地北的差異。Savage Garden 始於樂團徵人廣告,終於吉他手 Daniel Jones 對於演藝圈的不適應而自作主張解散。Wham! 的成軍則出自兩位班上鄰座男孩的珍貴友情,一邊是充滿自信的風雲人物,另一邊是壓抑害羞的跟班。隨著後者的藝術才華因為渴望證明自我而逐漸綻放出凡人難以企及的光芒,團體不得不走向終局,然而直到最後,雙方都還是彼此最好的朋友。那樣深深愛著、信賴對方,卻因為某種宿命而必須分道揚鑣的描寫,讓我特別感到難過。而在初次聽見 Wham! 音樂的二十多年後,終於有機會回頭補完他們的故事、見識他們橫掃全球的狂熱景象,對我來說也如同完成了一次想像中的「在場」經驗。
⭐ 金曲獎制度的三種討論方式
如果你上週末跟我一樣,完全沒有收看金曲獎的轉播,那你大概也不大清楚有誰得獎,卻對兩件事印象深刻:
- 艾怡良頒獎時因為一時無法辨識卡片上的資訊,誤將得獎者唸成其實沒有得獎的陳建瑋。
- 鄭宜農獲得台語獎項,卻因為沒有使用台語發表感言而招致大量批評。
這兩件事意外成為今年金曲獎的主要話題,雖然帶來了人氣,卻讓整個活動幾乎完全失焦,這顯非主辦團隊與入圍者所樂見。向來低調的陳建瑋一座獎也沒得,卻因為在台上展現了風度,聲量成長幅度竟然一舉超過所有得獎者。在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列出金曲獎後五天(7 月 1 日至 7 月 5 日)陳建瑋與幾位主要得獎者的網路數據,可清楚證明上述的聲量變化……(👇 點擊下圖閱讀全文)
⭐ 從音樂產業看 #MeToo:專訪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
台灣 #MeToo 運動進入第二個月了,這段時間裡,你有什麼感受呢?
先說我自己吧。我感到很多的焦慮、手足無措。原因之一,我認識的幾位朋友也成為事件的主角,有行為人也有被行為人,我不知道如何表示我的關懷、支持或譴責;之二,我感到社會極大的震盪,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出現,我不知道接下來整件事會往哪個地方走去;之三,我開始回想過去的人際關係與肢體互動,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曾逾越了他人的界線,也不知道從何去追溯檢視。
具體來說,這是在概念、經驗、行動框架上的全面缺乏。而我猜想,應該不只有我是這樣。出於這樣的焦慮,我聯繫了勵馨基金會進行以下的長篇專訪。一方面試圖解答個人的焦慮,尤其是社群上常見一再鬼打牆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提供企業或產業行動方案,進行結構或環境的改變。
這篇文章只有一部分與音樂產業有關,卻與所有人都有關。我們的音樂產業一方面有蔡依林〈玫瑰少年〉登上 The First Take,一方面卻在各大音樂節發生層出不窮的性騷擾事件。還記得年初時,我提及國際音樂產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似乎在台灣很少見,也許真實情況比我想得更為複雜……(👇 點擊下圖閱讀全文)
👀 產業新聞
音樂產業結構的重整迫在眉睫
六月底,高盛金融集團發表新版的〈Music in the Air〉音樂產業研究報告。該報告最初於 2016 年發布,經過數次更新。由於它聚焦投資和產業發展面向、預測期間最遠到 2030 年,因此一直頗受業界注目。
本次報告中最重要的或許不是它的預測數據,而是示警:「我們正處於音樂產業結構大幅重整的時刻」。這不是單一原因導致,首先是跟不上時代的串流版稅結構,再者是過低的音樂內容變現效率過低,如今又加上生成式 AI 意外加入戰局。高盛指出,產業中主要的利害關係人如何合作推動改革,將是影響產業長遠發展的關鍵。
MIDiA Research 總監 Mark Mulligan 對此隨即做出回應與說明,我很推薦大家仔細閱讀。他表示,當音樂串流誕生之初,大家都擔心究竟能帶來多少利益;隨著時間過去,串流平台的獲利節節攀升,擔憂變成了這些利益是否會集中在主流公司和巨星身上。直到今日,我們看見就連主流公司也受不了目前的串流經濟而發動改革,變成整個產業無論是大公司大藝人、小公司和獨立藝人、甚至平台自身都不滿意的狀況。
Mark Mulligan 也提及,由於串流改變了消費行為,從過去的主動發掘聆聽變成被動、有限的選擇成為無限,因此現在就算各大平台努力開發新的分潤模式、引入粉絲經濟概念,依然是治標不治本。在這樣的情形下,AI 生成的音樂不需要完美,只要超過及格線即可滿足以被動心態、演算法、歌單架構而成的聆聽行為。
更有甚者,生成式 AI 將引爆嚴重的音樂供過於求,進一步稀釋串流價值。目前業界僅能消極要求平台下架 AI 生成歌曲,或像葛萊美獎宣布允許音樂中含有 AI 生成內容、但提名必須排除該內容相關的獎項。然而,這些規定僅適用於我們還大致能分辨真人與 AI 的現在,以假亂真的時代恐怕很快就會到來。產業回應科技進展的能力與韌性,必然是接下來幾年的關鍵。
👂 新歌推薦
或許夏天的燥熱也影響了聽覺,最近的聆聽不大希望動腦,因此久石讓與古典大廠 DG 合作的經典吉卜力動畫配樂管弦版《A Symphonic Celebration》就成為首選。
日劇迷必定認識的資深演員佐野史郎,再度與老牌音樂人組成的 SKYE 樂團(成員包含松任谷由実的丈夫松任谷正隆)推出專輯,就叫《ALBUM》。這群人平均年紀超過 70 歲,以老搖滾和靈魂樂為專輯主幹,說不上有什麼新意,其輕鬆寫意卻能作為調劑心情的好陪伴。
每過一段時間,英國就會產出令人愛不釋手的靈魂爵士新秀。出身倫敦的 Cherise 可能就是下一位,她的首部作品《Calling》踏實不炫技,精神上很傳統,編曲又十分現代。
Cornelius(小山田圭吾)睽違六年的新作《夢中夢》,標題來自他去年身體不適難以入睡、服用安眠藥後時常作夢的經歷,同時也反映出他對於平行世界、生命循環等科幻和宗教題材的興趣。專輯中特別收錄了原為 METAFIVE 的〈環境と心理〉,他必定是一邊想著逝去的高橋幸宏,一邊完成這首歌的錄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