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券交易的終點,卻是粉絲關係的起點
專訪 FANSI GO 合作夥伴經理 Henry Chen,談如何懷抱 Web3 去中心化理念投入娛樂票券市場。

不會有人沒事拿售票系統當話題,如果有,肯定不是什麼好事。黃牛、網站塞爆、超賣、退票……。畢竟絕大多數時候,售票系統只是在活動主辦單位與消費者之間擔任交易的窗口,它們的任務就是確保交易公平順暢,除此之外不干他們的事。
……但會不會有其他可能呢?
過去一年多,台灣的獨立樂迷可能陸續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名為 FANSI GO 的全新售票系統,成為他們喜愛的樂團的合作夥伴。然而在更早之前,FANSI 這間公司卻是在疫情期間的 Web3 泡沫中以販售 NFT 聞名。不禁讓人好奇,他們是如何變身成現在的模樣,又為何選擇票券市場做為目前挑戰的賽道?
FANSI GO 的合作夥伴經理 Henry Chen 剛好是我認識超過十年的老朋友,本篇文章就要請他以 Web3 和票務的雙重背景,來談談台灣為何需要一個新的票務系統。尤其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FANSI GO 還有什麼值得嘗試的方向呢?
以下是我和 Henry Chen 的對談,日期為 2025 年 7 月 25 日。為了方便閱讀,內容經過適度修改刪減。
🛰️ 你一開始如何進入音樂產業?後來又怎麼加入 FANSI GO?
我最早在政大的視聽服務團辦活動,後來去 iNDIEVOX 上班,認識了我的貴人柏蒼和以潔。當時我處理音樂商店的營運,但現在的 iNDIEVOX 已經沒有音樂商店,剩下票務平台。我在中子集團還負責 StreetVoice 派歌的國際商務開發。接下來就出國了,念了音樂產業領導管理(Music Industry Leadership) 的碩士,然後搬到德州奧斯汀,晚上在 SXSW 做舞台總監,白天做音樂產業的新創。
那時我待過兩間公司,一間做 RFID 的票務,另外一間是做「word of mouth」(口耳相傳)的票務。Word of mouth 有趣之處是它的概念,「Friends don't let friends go to bad events.」(好朋友不會害你踩雷),讓粉絲去幫你賣票,而不是讓售票平台去幫你賣票。它會設定一些成就等級,例如粉絲幫忙賣了幾張就可以得到什麼福利。我們有一次跟芝加哥最大的音樂節 Lollapalooza 合作,如果有粉絲幫 Lollapalooza 賣到 100 張票,他跟那 99 個朋友就可以在音樂節裡面獨享一間金色的專用流動廁所。大家知道流動廁所在音樂節是很稀有的,所以這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耀。
後來我開始對 Web3 產生興趣,畢竟自己待在音樂產業,也會想要嘗試音樂在 Web3 裡面的很多可能性。所以回到台灣之後,就加入了柏蒼的 OurSong,也跟柏蒼創立了去中心化的音樂廠牌 0X0。OurSong 在宣佈轉型之前,我就認識了 FANSI 那時候的老闆,最後也加入 FANSI GO 的團隊。
🛰️ FANSI 本來也在做 NFT,後來怎麼變成售票系統?
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音樂 NFT」這個詞在當時非常熱門,大家都想要知道是什麼,但其實也沒有人完全參透它到底是什麼。那時候 OurSong 跟 FANSI 都在做音樂 NFT,而我們對它下的定義是「鐵粉會去買的 NFT」。它可能帶有某些價值,也具備類似會員卡的概念,還可能包含一些專屬內容等等的東西。但我們做下來之後,發現有幾個還滿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上述情境其實並不符合我們在音樂產業中常見的鐵粉想像,也就是你會去演唱會趴杆,你買週邊商品會包色,你會帶黑膠到現場請你最喜歡的樂手簽名。它不會是去買 Web3 上面的一個東西,這比較像盲粉,不算鐵粉,兩者是有一些差距的。
另外做為一個 music NFT 的平台,我們不免因為 Web3 的一些特性而需要去討好投機客。他們很明顯不是粉絲,他們是要來炒一票的。但在 Web3 的世界裡,其實沒辦法避免跟他們打交道。
還有一個問題是,Web3 的基本架構最後沒有普及。上鏈、gas fee 等等,有很多專用名詞最後是沒有普及的。大家沒有一個通用的工具去使用 Web3;更重要的是,溝通如何使用 Web3 的成本很高。即使我們再如何從旁幫忙,最終這些任務還是會落在藝人身上。基於以上的問題,我們認為其實 Web3、音樂 NFT 這些東西在音樂的世界裡普及的時間點可能還沒有到來。
現在回去看當時很紅的 Catalog、Sound.xyz 等等,他們全部都轉型或倒閉了。而 FANSI 轉型的方向其實就是認知正常鐵粉應該展現的樣子,以及他們的消費行為反映的支持程度。我們把目前沒辦法在 Web3 實現的鐵粉概念,用大家現在比較能夠接受、比較習慣的消費方式去切入。
🛰️ 有趣的是,FANSI GO 雖然現在已經是售票平台,不賣 NFT了,但你們還是會強調 Web3 這件事。
我們售票平台剛開始轉型的時候,票券的確都是有上鏈的。我們第一個合作單位是老貓偵探社,那個時候票券真的有上鏈,每張票都含有 Web3 的成分。

但是大家真的有用到 Web3 的好處跟功能嗎?並不盡然。所以我們就先把 Web3 的 tech stack 部分減少一些。
我們的票券現在沒有真的上鏈,因為真的上鏈會有一些資訊是公開的,例如每一場演出賣了幾張票、核銷了幾張票,這些東西都會完全透明公開。但是我們把 Web3 的一些精神放進來,例如主辦單位需要擁有粉絲的直接聯繫方式,還有很多去中心化、很多粉絲關係本質上的改變。我們把這種精神套進票務的平台、周邊商品的平台裡使用,而不是單純在技術上做 Web3。所以嚴格來講我們是 Web2.5,不是 Web3。
🛰️ 所以做這些事是為了 Web3 的理念嗎?而不是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
比較像是我們有了這個理念之後,去跟合作夥伴們談,而他們也覺得這是不錯的點子,可以一起往這個方向走,看能不能得到一些什麼。所以一開始的合作夥伴大概都是對這個理念有感覺,想要做到這些其他售票平台目前沒有在推動或可能做得還好的事情,例如回購獎勵、動員粉絲的工具。
🛰️ FANSI GO 目前在市場上才運作一年多,但台灣本來就有很多售票系統,競爭也很激烈。你以從業者的角度會如何分析這個市場?比方說不同售票系統之間的市場區隔。
我們在整個轉型的過程中有參考很多報告、找很多顧問、跟很多人聊。文策院有跟各家售票平台合作一份市場規模的報告講得非常清楚。以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來看,2023 年規模是 67 億。很有趣的是,表演藝術節目的部分增加了 2,000 多場,但營業額只增加了 38%;反倒是流行音樂的部分,場次只增加了 9 場,但營收卻增加了 131%,翻倍還更多。
🛰️ 所以切分市場的方式是「表演藝術」和「流行音樂」兩大類嗎?
其實裡面還有細分很多區塊,但一開始因為我的人脈大部分都在音樂這一塊,所以開發音樂對我來講比較自然。我們看到這份報告,就知道我們現在走的方向是符合趨勢的。
🛰️ FANSI GO 在進入市場的時候,怎麼做自身定位、找到切入點?比如說對大部分人來說,買票其實只是方便與否的問題。
買票對大家來說就是交易,其實並沒有像我們這樣特別追求買票之後的想像。我們盤點了現在台灣票務系統的市場區隔,發現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買秀,大部分都是比較大的演出,他們買完秀之後自己賣,像是寬宏、拓元。這種市場我們通常是碰不到的,我們也沒有這個能力去買秀。巨蛋等級以上的高端、大型演出大部分屬於這種,他們針對的售票平台也很明確。
現在有個方法可以吃到這種萬人以上規模的演唱會,就是用「實名抽選制」。只要售票系統支援實名抽選制,你就不需要靠買秀也能承接這種頂級規模的演唱會。
🛰️ 你在講的是合在一起的兩件事,一個是實名,一個是抽選。
對,要綁在一起,因為這樣就不需要瞬間承受幾萬人以上的流量,所以抽選的部分比實名還重要一些。
再來是我們覺得售票系統的內容分眾滿明顯的。音樂很明顯還是留在 iNDIEVOX 這邊,我們以前經營得還不錯,所以大家很認同這個品牌。
🛰️ 我蒐集過一陣子各種演唱會的資料,也看到很多人會選擇 KKTIX。
KKTIX 有 SaaS 服務,每個人都可以自己上去建立活動、售票,它不完全是邀請制。
另外像是表演戲劇類的,可能就會選擇兩廳院或是 UDN。露營類的,可能就離不開 Klook,因為如果有過夜行程,大家會覺得那是一項旅遊套裝。
所以我們會發現,除了最頂端的演唱會之外,下面的分眾其實都很清楚。它是照粉絲的類型來分,不是照功能來分。我們那時候就想,如果從功能下手,應該可以找到一些不錯的合作夥伴。因為市場上對於售票系統的功能面沒有太多差異化,而功能上我們最在意的就是如何跟粉絲互動,這塊其實沒有看到其他人特別使力,卻是我們長久經營 Web3 下來比較擅長的。
🛰️ 為什麼既有的售票系統不去開發那些功能?
大家覺得這不是很核心、很重要的東西。粉絲長久以來都很習慣「我跟藝人、主辦單位之間是一種純粹的交易關係,我買完票就享受你的服務,我們的關係到此為止」。但我們想要嘗試改變這件事,我們認為粉絲買票支持藝人,應該是雙方展開關係的第一步。藝人可以有更大的目標,讓粉絲成為你的夥伴,幫你宣傳行銷幫你拉更多人進來。
🛰️ 你在 FANSI GO 也負責業務開發,你覺得獨立音樂產業的客戶對於這種比較新的粉絲經營觀念理解的程度如何?
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尤其在音樂產業的一些案例研究裡,很常提到 VTuber 這類生態。他們經營的不是單純的賣票,而是經營粉絲,甚至是經營「和粉絲一起成長」。畢竟現在是一個 word of mouth 的力量遠大於買廣告的時代,所以如果能有動員粉絲、讓粉絲有參與感的方式,大家是願意理解的,只是想像還沒那麼深刻。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我們做得還不夠久,我們沒有辦法舉例說「十年前你參加過我在女巫店的演出,今天我終於要攻蛋,你可以用當年的低廉票價支持。」
🛰️ 但目前還是有一些成效吧?
像是傷心欲絕辦巡迴時,就會說「如果你有來過我上一次巡迴,你就可以優先買票、拿到優先入場序號,還能比其他人少付一些錢。」在缺乏長期案例的情況下,大家會像這樣先從基本的回購、把粉絲喚回、持有粉絲資料開始。
🛰️ 去年我有採訪 Fantimate,他們和你們核心很像,但方向不太一樣。當時大家看到的 Fantimate 外表是個電商,但本質上是為 fan club 舖路;而 FANSI GO 其實也是一種 fan club,只是換成以售票系統的方式實踐。
我們在 pitch 的時候會說,希望幫主辦單位辦到原本只有 fan club 才能做到的事情。像是有很大的數據可以做市場分析、擁有粉絲的聯絡資訊、動員粉絲等等。以前這些都是 fan club 才能做的事,但現在希望能在普通的售票平台或週邊商品販售平台的介面下就能做到這些服務,同時不需要履行 fan club 的承諾。因為 music NFT 沒那麼成功的其中一點,就是要讓藝人履行承諾其實非常困難。
🛰️ 傳統的 fan club 其實跟我們做電子報之類的訂閱制是一樣的事情,你需要承諾消費者後續能夠定期得到的好處。但售票是單次交易,你想做再做就行了。
所以我們的想像是,如果透過單次的交易就能得到 fan club 該有的好處,對主辦單位是很棒的一件事情。我們把這個點子去 pitch 給一些 live house 跟樂團,大家都覺得可以做。
主辦單位現在在 FANSI GO 後台看得到之前有來參加過演唱會、或有購買週邊商品的所有名單。我們有在開發工具,比如勾選參加過某幾場演出的人,下一場演出就能通知他們,可以便宜 50 塊或優先購票等等。未來這些都可以直接在後台操作,目前暫時需要手動,就是下載名單,裡面有聯絡方式,再寄信給他們。
🛰️ 便宜 50 塊這種事要怎麼進行身份驗證?
主辦單位可以自行在後台設定。這是一項延續 Web3 的傳統,叫 whitelist(白名單)。你可以設定之前持有某種票根的人在 whitelist 上面,因此他可以優先購買或是得到折扣。它也可以跟週邊販售做聯動,你買了我的 VIP 票券,因此你在我的 whitelist 上,那你就可以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購買黑膠,或是只有你才能購買簽名版的黑膠。
🛰️ 你們怎麼販售週邊商品的?
有幾種情境,最好的一種是跟票券一起,粉絲買完票之後順便加購週邊。他們到現場的時候直接出示 QR code,就能領取商品。
🛰️ 但它不是電商?
對,不是買了之後寄到家,我們沒有負責物流,只是做架構而已。它算是一種套票,票券是數位的,但其他東西必須現場拿給你。在台灣,因為娛樂稅減免的機制,這種架構算是必要的。因為如果票價包含週邊商品,就不能申請娛樂稅減免。所以要賣 VIP 套票,就必須採用這種方式。
這還有一些好處,比如活動前我就能知道 T 恤要印幾件,還有讓現場工讀生不需要經手現金。
🛰️ 前面講得好像很簡單,但我看過你們的 pitch deck,裡面介紹非常多功能。你們到底投入多少營運能量在功能開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