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18: 改革音樂串流的十項訴求

紀念作家暨翻譯家楊久穎,是時候正視產業幕後人才的重要性了。

讀者通訊 #18: 改革音樂串流的十項訴求
Photo by Midjourney.

幾天前,Facebook 群組傳來消息,作家暨翻譯家楊久穎(筆名 Join)因病去世。也許對於年輕朋友而言,這不是個熟悉的名字,但若問起資深一些的西洋搖滾樂迷,誰不認識她呢?

曾任商周出版「音樂河」書系企劃、人稱「姑媽」的作家何穎怡發文悼念

楊久穎是我的學妹,嚴格來說,她是我政大新聞系學妹孫秀蕙的學生,是學妹又學妹了。我在水晶唱片時間,孫秀蕙教授打電話給我說:「我的學生楊久穎去你們公司實習好嗎?」好啊。
 
就這樣我就開啟了跟楊久穎數十年的交情。她寫的第一本搖滾書籍《搖滾尼希利》是我幫她寫的序〈搖滾私房語與知青苦悶〉。我在商周出版企劃音樂河書系,第一本女性主義搖滾書籍《搖滾怒女》是楊久穎幫我翻譯的,那是一本很難的書,她很辛苦地完成了。
 
離開水晶唱片後,我記得在最早的誠品音樂館(台灣大學對面的巷子)辦過活動,她來了。後來,她結婚了,她宅在家裡做自由接案人兼全職媽媽,我們就在臉書相見,我在臉書上看著她一對女兒從牙牙學語到現在青春荳蔻的各種照片。這期間,她繼續翻譯音樂相關書籍,最後一本應該是頗獲好評的《低——大衛.鮑伊的柏林蛻變》(潮浪出版)。然後我聽說她病了。

大學時讀到《搖滾怒女》給我心靈很大的震撼,即使這不是久穎自己的著作,我卻對這個名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她的書《搖滾尼希利》、《女搖滾》,以及筆下許許多多的唱片側標(其中包括大量前衛花園的發行),皆餵養了廣大樂迷。

在這份電子報發行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走了兩位重要的音樂推廣者。他們對於台灣的音樂環境貢獻極大,大到值得金曲獎或金音創作獎給予正式的紀念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音樂產業和文化太偏重音樂的創作者、演出者,忽視產業之所以叫產業、文化之所以為文化,還必須有各類幕後工作者的長期耕耘。要證明這件事很簡單,只要看台灣任何的「音樂產業」科系都在上什麼課就知道了。電台 DJ、唱片行店員、經紀人、串流平台經營者、版權公司 A&R、媒體編輯、策展人、行銷專家、教師,他們通通都是這個圈子的一部分,他們的專業與辛勞應該被看見、被傳承、被公開討論。

我不認同幕後就一定得低調的普遍想法,如果我們忽視這些人的存在,可能造成產業結構不透明、相關知識與權力把持在少數人手中、年輕從業人員難以創新或壓抑生涯發展的想像等問題。《Billboard》上個月才選出「40 位 40 歲以下的產業領袖」名單,《Music Ally》每次年終行銷案例報告都會列出完整的音樂行銷專家姓名。他們很清楚,音樂產業的運作不是只靠好創作和好表演,就像一間公司不會只有產品部門,也需要技術、行銷、業務、行政等人力才能生存。

這幾日我讀經濟學家泰勒.科文(Tyler Cowen)的新書《人才》(Talent),它分析一間公司要如何辨識潛在的創新人才、這些人才應該有什麼樣的特質。在音樂產業裡,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我們能想像這些人如何發展職涯、對產業做出貢獻嗎?

我十幾年的從業生涯中,有很長一段時間誤以為我最需要努力的事情就是「知道很多音樂」,而且那個「很多」的程度大概是一般人的上百倍千倍(我打算下週來聊這件事)。後來我才發現,我也同樣需要學習專案管理的能力、數據力、溝通力、商業思維、經濟學、地緣政治。放大到整個音樂產業,我想道理是相同的。

沈鴻元與楊久穎,代表的是某類從業人員生涯的模範。他們具備豐富的音樂史知識、口語和文字的傑出表達和創新能力,對這個環境的影響並不亞於舞台上的大明星。

這些事早該有所改變了,首先就從名稱上原本只狹隘地在乎「曲」和「創作」的官方觀點開始吧。


⭐ 音樂串流現況體檢

2023 年的現在,再死忠的實體唱片迷大概多多少少也會使用串流服務聽音樂(其實只要有在 YouTube 上看 MV 就算數)。在唱片行排隊買新專輯或下載音樂到 iPod 就像過去的一場夢,漸漸為人所淡忘。我們幾個月前聊過串流經濟的成形與多方角力,即使大部分聽眾和音樂人早已對於這種新的秩序與權力關係習以為常,當中仍舊存在不少問題與爭議,持續引發業界討論並推動改革。

IMPALA(Independent Music Companies Association,獨立音樂公司協會)是代表超過 6,000 家歐洲獨立唱片公司的大型產業組織。他們在兩年前向串流平台提出十項音樂串流改革的訴求,並於上個月底再提更新版本。我們接下來就會一一介紹這些訴求,解釋其中的內涵,也綜合過去幾週我們報導的一些相關新聞,讓你一口氣了解音樂串流目前面臨的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由於 IMPALA 本身組織的特性,使得這些訴求偏向唱片公司的觀點,主要關心的是錄音著作、幕前的藝人、以及唱片公司的權利。音樂著作與詞曲創作者、粉絲、串流平台等,較不是他們關心的對象……(👇 點擊下圖閱讀全文)

音樂串流現況體檢
歐洲最大獨立唱片公司組織 IMPALA 倡議:提升串流市場規模與價值,重新分配收益,強化內容多元與社會責任。

👂 新歌推薦

吃太多粉圓(tapioca)可能產生不必要的熱量,聽粉圓則有助消暑解膩。Tapioca 是分別來自比利時與巴西的兩位音樂家組成的團體,融合靈魂、嘻哈與巴西流行元素,新作《Samba em Kigali》一貫復古慵懶,唱的是充滿生活感和身份認同的民謠敘事。

丹麥 Neo-Soul 女伶 Marie Dahlstrøm 的嗓音總有一份感性中的冷靜自持,這也是我每每受北歐音樂吸引的一大特徵。《A Good Life》專輯名稱來自獻給兒子的同名曲,音樂反映了人生狀態的成熟踏實。

如果你喜歡爵士與嘻哈的混種實驗,鼓手出身的 Kassa Overall 是一定要認識的名字。他在《ANIMALS》這張專輯離開了較崇尚自然聽感的 Brownswood Recordings,轉投實驗與電音名廠 Warp Records,並照例網羅 Vijay Iyer、Shabazz Palaces、Nick Hakim 等各界好手,是相當強勢的作品。

還不多人知道的倫敦獨立靈魂歌手 Kyra 並沒有什麼大破大立的舉動,但《as things grow》會讓你知道一張好的靈魂樂專輯本來就不需要什麼花俏的玩意兒,沉穩、靈動、偶爾超技,就足夠耐聽。

以黑人音樂為底蘊的日本獨立搖滾一直是很特別的類型,對我來說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 Emerald 於 2014 年發行的《Nostalgical Parade》,但可惜的是他們後來的作品又太往黑人音樂走,喪失了那種微妙的衝突感。同樣來自東京的 cero 是另一個有趣的例子,以前的專輯多多少少都有點刻意要玩某些風格的感覺,新作《e o》卻沒有預設的核心概念,聽來反而更有機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