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7: 電子報寫作的復興潮與優點、我們 50 天的實踐心得

以及兩項服務異動。

讀者通訊 #7: 電子報寫作的復興潮與優點、我們 50 天的實踐心得
Photo by Midjourney

先向各位報告兩件事:

  1. 從本週開始,專題文章會優先寄給付費讀者搶先閱讀,後續視情況決定是否公開以及公開的方式;讀者通訊會在專題之後一至兩天寄給所有訂閱讀者。
  2. 預計最晚下週會開放付費讀者專屬的 Discord 討論社群,我們目前在進行最後的成員申請及認證方式的研究。我們希望這是一個偏向認真討論而非八卦閒話的群組、不分專業資歷都能滿足對於知識的好奇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它需要每位成員一定程度的身分揭露,表示對於自己的發言負責,並阻隔單純潛水或刺探的不良動機。

這裡依然要感謝大家的支持,目前訂閱讀者超過 200,付費也達到第一階段設定的 30 人目標。大家在問卷裡給予的鼓勵和建議我們都收到了,也許無法面面俱到,但這些回饋我們會放在心上。此外分享一項數據,問卷中「你是否在音樂產業工作?」一題,回答「是」的人數不到「否」的一半,同時後者有相對多元的新聞資訊來源。這與我們在啟動計劃前的預測相符,雖然問卷無法反映整個市場與產業狀況,但大致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份電子報的價值所在。

這個禮拜我們要繼續來談音樂寫作和電子報。

💡
手機上閱讀不方便?你可以點擊信件標題以開啟瀏覽器。

音樂電子報寫作的機會與實踐

上週,我以個人脈絡回顧了台灣音樂寫作的盛世與當前困境。今天我們進一步來談談電子報這種看似古老的形式如何帶來新的機會。首先,我想分享一下創辦這份電子報的初衷。

爵士樂評人泰德・喬亞(Ted Gioia)本月初以〈文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Culture)為題,寫道:

總統每年都會向國會兩院與百萬名螢幕前觀眾發表「國情咨文」(The State of the Union)演說。這是美國憲法賦予總統的義務。不過我對政治不大熱衷。我有興趣的演說是「文情咨文」──對於音樂、寫作、藝術、媒體、電影等的深刻檢討。過程不留情面。我會願意付錢聽這場演說。文化的重要性不亞於政治,甚至可能在其之上。如今,我們需要有人說出刺耳的真相。但有誰夠格來講「文情咨文」?你能叫媒體來評價媒體嗎?你能期待音樂產業去評估音樂產業嗎?真相的炸彈有可能在奧斯卡紅毯上炸開嗎?得要有一位局外人來做這場演說。但這位局外人必須了解局內人究竟在做什麼。我不大確定誰符合資格。所以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我得自己來講「文情咨文」。在更適合的人選登台之前,你們也只能將就聽我的。雖然我不盡完美,但起碼我站出來了。

我創辦《22 世紀衛星》,出於很類似的心情。這幾年來我大量觀察國際音樂產業動態,他們知識分享的廣度與深度、公共討論的嚴謹態度和專業實踐,一再讓我驚嘆。他們比較不會逃避討論敏感議題,但也不會筆戰到往死裡打;如果有人意圖八卦或辱罵,也常會有其他人出來客氣地制止。在事實查核、報導寫作上,許多媒體與記者皆遵循嚴謹的理論和實務原則。他們的討論面向遠不只是音樂、藝人與文化本身,也關心產業的權力結構、總體經濟的影響、科技應用等各種議題。擁有知識和專業的人們,會勇於站出來負起釐清資訊的責任。許多人把公開發言視為自己專業生涯軌跡的一部份,較少有人匿名說閒話……(點擊下方閱讀全文

音樂電子報寫作的機會與實踐
續談現今電子報的復興潮,及其對於寫作者的意義。

產業快訊

TikTok 正進行擺脫主流唱片公司的實驗

我在〈TikTok 的音樂創新債〉一文中寫道:

TikTok 目前對於搶佔音樂生態系不見得有什麼出人意表的規劃,但 TikTok Music 至少可以達到一項重要目的,就是把音樂串流和短影片兩種商業模式具體分開經營。由於近年業界持續呼籲重新檢討音樂人收入結構,TikTok 支付的微薄費用早已累積許多不滿,而 TikTok Music 可能就是一種轉移焦點的方法,讓 TikTok 能保持依影片數計費、由 TikTok Music 負擔播放次數計費的責任。

這裡我要修正一下說法。「搶佔音樂生態系」是一個不夠精準的角度,TikTok 與 Spotify 並無二致──擺脫主流唱片公司聯合鞏固傳統利益結構的箝制,讓音樂著作權不會成為他們發展過程中重到喘不過氣的負擔。Spotify 再怎麼說還是以音樂為主要內容的平台,試圖擴大 podcast 賽道效果又不如預期;以短影片為產品的 TikTok 顯然更有機會。

這個月 TikTok 傳出正在進行兩件事:

  1. TikTok 透過旗下音樂發行服務 SoundOn(不是台灣的 podcast 平台)直接與傳奇嘻哈廠牌 Death Row(簡介請前往本期新歌推薦)簽訂獨家合約,該廠牌音樂將首週獨家上架 TikTok。

    關於「獨家內容」這件事,音樂和影片串流平台非常不同。Netflix、Disney+、Apple TV 都在拚內容獨家,買版權、自產內容;2016 年之前,各家音樂串流平台也會爭奪巨星獨家,但後來幾乎放棄這種模式。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音樂串流並非音樂人主要收入來源,他們需要靠大量曝光來獲取粉絲,進而用其他管道賺取收益。

    沒名氣的獨立音樂人也就算了,但如果知名音樂人能繞開傳統授權管道直接與 TikTok 合作,將使 TikTok 取得議價權力,主流公司難以集結起來針對 TikTok 祭出強制性應對手段。藉由 Death Row 的案例,TikTok 可以證明平台與藝人不需要第三方就能直接合作。這和 Spotify 於 2018 年嘗試開放直接上架功能是同樣道理,只是 Spotify 不到一年就宣告失敗
  2. TikTok 在澳洲下架部份主流歌曲,官方理由是在測試使用者行為如何受影響,立即引發澳洲唱片產業協會(ARIA)抗議。

    如果拿掉部份歌曲對於使用者影響不大,那 TikTok 顯然可以聲稱是音樂需要 TikTok,而非 TikTok 需要音樂,進而增加與音樂產業談判的籌碼。

去年,三大唱片公司一直在與 TikTok 協商,希望獲得更多廣告分潤。TikTok 心中很可能有個極端假設:如果今天大公司的音樂都撤出 TikTok,該怎麼辦?他們因此建置管道,讓有需要的音樂人都可以直接進行上架,同時也發展 AI 音樂。

TikTok 當然需要音樂,只是不見得非得要那些很有名的音樂。這兩件事再度反映了當代音樂產業的兩大核心議題:

  1. 許多商業上的對抗都圍繞在中間人的爭議角色。
  2. 「音樂需要平台 vs. 平台需要音樂」的拔河。

新歌推薦

嘻哈大老史奴比狗狗(Snoop Dogg)去年在登上超級盃中場秀前,宣佈買下發行自己出道專輯的九零年代傳奇嘻哈廠牌 Death Row Records。這是在整個廠牌隨著惡名昭彰的前執行長 Suge Knight 因幫派鬥爭被捕入獄、旗下重量級明星 2Pac 遭槍殺、共同創辦人 Dr. Dre 出走、破產、二度易手後,終於又回到當年的創始成員手上。史奴比狗狗不只要活化廠牌過去累積的經典專輯與許多未公開的錄音,也打算發行全新音樂,讓 Death Row 創造新的歷史,而 October London 即是他傾力捧紅的 R&B 歌手。

坦白說,October London 過去的作品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風格也很混亂。但這張《The Rebirth of Marvin》一如其名,是靈魂王子馬文蓋(Marvin Gaye)的模仿專輯。當整個大樂團澎湃合奏,October London 悠悠唱起,真的讓人多次以為這的確是馬文蓋鎖在哪個保險箱的遺作。不管是令人酥麻的假音、感性的中音、偶爾激動的嘶吼,幾乎都與正牌不分軒輊。值得注意的是,裡面的〈Lover’s Interlude〉樂器部份完全出自我愛極的唐尼海瑟威(Donny Hathaway)情歌〈Love, Love, Love〉,而〈You Look Better〉則來自艾薩克海斯(Isaac Hayes)的〈A Few More Kisses to Go〉,這有可能是一整張 mixtape(待查證),怪不得七零年代氛圍如此到位。如今樂壇不乏各種 Cover band,就算正牌樂團也可能是全員改組的忒修斯之船,不過像 October London 這樣頂著致敬(或重生)名號但卻不真的是翻唱可能就比較少見了。對於靈魂樂迷而言,聽他到底能唱得多像顯然是最大樂趣所在。這裡可以看他的完整現場演出

推薦曲:〈Back to Your Place〉、〈Mulholland Drive〉

知名製作人兼 Ovall 樂團鼓手 mabanua 一直是我心中的日本當代靈魂樂標竿,很幸運曾在台灣看過他兩次精彩演出,某次到大阪旅行竟也在車站置物櫃巧遇。這首新歌與自號「街頭假聲」(Ghetto Falsetto)的美國獨立靈魂樂怪才 Nicholas Ryan Gant 合作,彈跳節奏與輕快合成器編排非常具春天氣息,令人想起 mabanua 於 2012 年發行的代表專輯《only the facts》。

其他重要發行


感謝你看到這裡!喜歡的話,在下面按讚或到網站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