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度音樂產業趨勢預測(上)

TikTok 禁令、版權收購潮、生成式 AI

2023 年度音樂產業趨勢預測(上)
Photo by Possessed Photography / Unsplash

如大家所知,產業趨勢預測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需要許多業內消息、數據資料作為依據。作為一個沒有太多內線的人,我的預測基本上來自大量閱讀產業新聞,不敢說很準,但我認為產業趨勢預測並不是卜卦用的水晶球,也不見得需要檢討其準確度,其意義是一種歸納和想像的練習。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在閱讀專業研究機構分析前先嘗試做自己的預測,這和一般買股票、基金之類的投資沒有太大差別,而很有可能你的投資決策比我的趨勢預測還要隨便。我在 2021 年初曾經整理了 MIDiA Research、Hypebot、Forbes 三間公司的音樂產業年度趨勢預測,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會發現有的很不準,比方「人工智慧音樂進入排行榜」並未發生,而 Hypebot 與 Forbes 對於 podcast 熱潮的下一步預測根本完全相反,但這完全無妨。以下列出三項我自己的預測,之後可能再整理其他媒體的說法給大家參考。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或更專業的意見,也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討論。

預測一:TikTok 失去部份歐美市場,對於台灣音樂產業逐漸具影響力

(可能性 80%)

對中鷹派的川普總統任內曾試圖處理 TikTok 的資安問題但未果。隨著中美經濟走向脫鉤,這項議題也再度浮上檯面。我們已知道的事實包括:一、部份州政府已禁止公務員在工作的裝置上使用 TikTok;二、印度早已率先禁用 TikTok;三、對於防範中國政府取得使用者資料的疑慮,TikTok 始終無法做出有效保證

目前表面上,美國政府似乎打算強硬將 TikTok 完全逐出,但這項可能性並不高。考量到目前 TikTok 擁有超過 1 億美國使用者、且大部份為高黏著度的年輕族群,斷然禁止很有可能危及民主黨接下來的選情。但事已至此,我認為必然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管制,至少可能擴大政府單位的使用禁令,包含軍事、經濟與行政;至多可能要求 TikTok 出售在美業務。一旦 TikTok 失去一定規模的美國市場,其網路效應帶來的影響力也將衰退;美國祭出的禁令也有可能促使歐盟採取類似措拖

萬一 TikTok 真的被禁會發生什麼事?我先前討論過它對於音樂產業的重要性、並進一步分析背後原因。若禁令成真,首當其衝的會是音樂產業頓時失去目前最有力的行銷武器,而且影響範圍是全面性、不分藝人規模的。固然有證據指出,TikTok 帶動音樂爆紅的能力不若以往,有些唱片公司已縮減相關的行銷預算,但這樣的變化仍然會劇烈到出現暫時的真空(當然,這樣的影響遠遠不只在音樂產業)。或許會有其他競品趁勢而起,但我們從近期 Twitter 的例子可以想像,爭奪霸權的過程並非一時三刻能完成。

去年 12 月 26 日,五月天宣佈「正式入駐抖音」。其實許多主流藝人幾年前就有 TikTok 帳號,只是不見得勤快經營。最近我在搭捷運或公車時,都可以看到身邊的乘客在滑 TikTok,且年齡層不分老幼。雖然並沒有正式數據佐證,但可以大膽推論台灣的 TikTok 使用者應該在近五年內有指數成長趨勢(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觀察)。台灣的主流音樂產業有可能已經分配愈來愈多的預算做 TikTok 行銷,至於大部份的獨立藝人絕對會避免這種在政治上與粉絲分歧的行為,但換句話說,能夠跨出去的藝人也意味著做好面對大眾市場、跳出同溫層的準備。是否要跟進?你大可自己決定,要的話建議準備一支新的手機、在公共場所拍攝、盡可能不留下太多個資。

我自己的手機有安裝 TikTok,但從未申請帳號。我對 TikTok 最大的希望是所有人在公共場所使用時戴上耳機。

預測二:音樂版權收購將擴及年輕藝人,但風險愈來愈高

(可能性 50%)

近年以 Hipgnosis 為首的音樂版權收購潮,讓 Bob DylanBruce Springsteen 等巨星將生涯整套作品一口氣變現,交易金額往往高達數億美元,在投資市場上掀起不小波瀾。就在上個月底,傳出 Justin Bieber 的作品收購也即將完成,揭示了這類投資標的可能將吹向所謂的年輕藝人(出道 10 年內)。根據《Billboard》報導,大部份具長期高度價值的經典搖滾藝人都已完成交易。雖然老歌在今日的聆聽量沒有新歌多,但由於其克服了時間的考驗,價值相對穩定許多,新歌則可能在幾年後被人淡忘。然而如果新歌能夠止住價值下滑趨勢、反彈回升,則有機會迅速進入經典之林(可參考《Music Business Worldwide》此文中的簡報截圖)。

然而隱憂是,這些音樂版權投資公司似乎一直沒有辦法有效證明其手上資產的價值,更遑論好好管理以擴大價值。在上個月初,Hipgnosis 的股價滑落將近四成,說明了投資人漸漸失去耐心與信任。這類興起於牛市的公司當初部份財務規劃是基於便宜的貸款利率,好滿足他們大手筆的投資金額,如今政府頻頻升息勢必對其造成嚴重影響。除了持續進行借貸、開發新的標的之外,目前不清楚他們有何計劃。

預測三:出現開放大眾使用的 AI 自然語言音樂創作工具

(可能性 20%)

去年從 DALL·E 2、Midjourney、Disco Diffusion 讓人腦洞大開的圖像創作,到 ChatGPT 能詩詞能寫 code 的對話內容,全世界已經深深著迷於這種利用自然語言處理的生成式 AI 可能通往的未來。尤其過去半年幣圈一片低迷,創投可能捨棄前途不明朗的 Web3、投身顯然市場需求龐大的生成式 AI。接下來的戰場,就該輪到音樂了,雖然我尚不清楚有多少公司在做此類開發。比起設計繪畫、文字撰寫,依賴軟體進行的現代音樂創作早就有許多 AI 應用(如知名的 iZotope 公司開發的一系列製作工具),但大多時候使用者仍然需要具備專業經驗以給予明確的參數。話說回來,音樂創作一直都比畫畫和寫字的門檻更高,而生成式 AI 當然還遠不能取代真正專業音樂人,但某種程度上能夠降低大眾進入這項領域的門檻、並滿足簡單的實用需求(最直接的就是影片創作者的襯樂)。

我可以想像這件事最困難的地方完全在於「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描述抽象的音樂」。好比你可能聽說過,某些天才型、沒學過理論的創作歌手在與樂手搭配時會說出「我希望這首歌能有大海的感覺」之類的話。樂手當然一臉茫然──要彈任何音階、節奏、調式都可以,但大海要怎麼彈出來?由於個人化推薦已經是各大音樂串流平台的標配,他們皆會針對歌曲進行分析、列出關鍵參數,好比 Spotify 會將歌曲標示出「Danceability」、「Valence」、「Energy」等參數,搭配樂理上的「調性」、「拍號」,但這些依然不是一般人形容音樂的方法。

「我要一首 6/8 拍、以 Fender Rhodes 為基底、搭配男女混聲合唱和小編制弦樂團的七零年代費城風格靈魂樂抒情曲。」有一點音樂知識的人會這麼說。

「我要一首聽起來很懷舊、很浪漫的情歌。」一般人可能只能這麼說。

更不用說,我聽起來的浪漫,說不定在你耳中卻很噁爛。主觀的感受要如何成為機器學習的訓練資料?我不是很確定,但卻十分期待看到這件事能具體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