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通訊 #25: 一週年回顧與展望
2023 年我們探索了音樂產業電子報的可能性,2024 年我們想更深入實踐、並嘗試更多有趣的事情。
《22 世紀衛星》滿一歲了!我在 2023 年 1 月 3 日,寄出了第一封電子報。在這裡,我要先謝謝你的支持,如同我當時所說:
我和你之間並非社群媒體上那樣──我想寫就寫、你想讀就讀的漫不經心,而是彼此有一項簡單而具體的共識甚至契約,以此為基礎來定義這樣的互動關係。
對於從事職業音樂寫作超過十年的我來說,這是首次直接面對讀者、讓讀者來決定我身為一位寫作者的價值的一年。在這個關係中,沒有幫我隔絕商業壓力的編輯(老實說,我不覺得他們付我的稿費能換成讀者因此願意支付的同等金錢),也不是由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決定誰能看到我的文章──這一切,都是出自你和我有意識的選擇。
我得承認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寫作似乎變得動輒得咎,因為有不少熟識的朋友、尊敬的同行和先進也都來訂閱,讓我覺得「哇,不寫出讓這些專業人士覺得值回票價的內容不行」。這樣的心情困擾了我好一陣子,也著實加深我那專門扯後腿的完美主義。後來我決定別管了,有沒有人讀、什麼樣的人讀,跟現階段的我能寫出什麼內容一點關係也沒有。
有時訂閱成長停滯,我也反省,自己是不是寫得太複雜、題目太冷門了?我想過,也許寫點更即時的新聞短訊、或整理每週新聞文摘,是不是更好消化一點?這種作法對我來說輕鬆得多,因為十年前投注大把心力介紹 R&B 時,我就已經可以做到每天至少一篇了。
如果長篇研究報導帶來的效益不比短篇新聞,還要付出龐大的時間精力,那誰要做呢?可是,或許我和很多人一樣,只是被短期的數字假象迷惑了。後來,我從專寫金融與科技的美國電子報作者 Byrne Hobart 那裡得到好重要的解答,他說:
你一件事情寫得愈多,就愈有可能寫出終極的版本。而當人們想要向其他人仔細解釋那項主題時,他們就會引述裡面的內容。我認為大家是在比賽,而你只能比到一定程度而已,比如說發生了一件大新聞,你希望(你寫的文章)在 Reddit、Hacker News 名列前茅,甚至在 Twitter 瘋傳,但你不可能是第一個報導那件新聞的人。第一會是起初揭露消息的那個人,或像是某間公司公布了什麼事情,一堆人會立即轉貼或加註評論。要搶到第一很困難。要搶到第一得跟很多人競爭。當下很難說是《Insider》、《Bloomberg》或《The Verge》的誰,會很快就搶到第一了。但是當發生重大事件時,總會有人想看到最終蓋棺論定的文章。他們想知道這樣的事件究竟有何意義?這比前面的情況更難界定,因為這不是「你能不能第一個發文」這麼單一維度的競爭。
最近的那篇〈1,000 次門檻:Spotify 新政策背後的串流經濟〉就是我抱著這樣的心情寫的。如果你想了解音樂串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希望它就是你必看的那篇終極文章。
寫電子報這一年,我被迫直視自己的不足。雖然在音樂產業工作十多年,以文字介紹過無數的音樂,但我寫作一向不特別勤奮自律、我對商業與數據分析的認識僅僅是入門程度。直到現在,我都還在上 Datacamp 和大學開放式課程惡補,買了許多我前半生從不以為自己會有興趣的經濟書籍來看。
坦白說,我覺得我的價值很像是班上那個比較敢舉手發言的學生(其實我在學生時代完全不是這樣,我永遠是躲在教室角落希望不會被老師注意到的那種人)。我懂的不見得比別人多,但我可以在大家靜默不語時,站出來提問、發表自己盡力思考研究後的看法。
因此,我真心感謝這一年來一起學習的你。你可能只是默默地讀著,可能謹慎地把辛苦賺來的一部份薪水交給我們,也可能參與了我們在 Discord 的各種討論,或是在其他社群媒體上熱情地分享心得。這些事之於《22 世紀衛星》、之於整個產業的風氣,都非常重要。
這份電子報帶我們遇見了以往從沒機會認識的人,激發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話題,雖然規模不大,卻彌足珍貴。
另一方面,我也發現電子報的經營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一年下來,我們累積了 520 位訂閱讀者,其中付費的有 83 位。考量到我們不衝流量、不接業配、不放 Google AdSense 廣告,寫的題材和形式小眾又生硬,這樣的成績已經遠超出當初的預期。
一份專門討論音樂產業和文化的電子報,有可能自給自足嗎?當然的,付費訂閱做到目前的七倍就行了,只是台灣從來也沒人這麼做過,更別說成功了。在達成之前,我們得同時兼顧(賺不了太多錢的)電子報和(必須要賺錢的)其他各種收入來源。
我希望在未來一年裡,更穩定地提供你優質的電子報內容,同時挑戰這個艱難的資訊環境,攤平因訂閱讀者增加而提高的電子報服務平台成本。因此,如果你認同我們的理念、甚至也獲得了對你而言有價值的內容,你可以用以下方式協助我們:
- 分享文章連結給親朋好友──讓我們的原始文章可以觸及更多人,發揮影響力。
- 參與 Discord 討論──付費讀者都可以來加入我們的 Discord 共學社群,一起討論音樂相關的大小事。
- 付費訂閱──這是最直接的支持,如果你尚未付費,可以選擇一次年付或壓力較小的月付,隨時都能取消。
- 小額贊助──如果只是單純希望支持我們,又不想要訂閱的負擔,你可以選擇請我們喝一杯咖啡。
我們知道這些好處不能白白要求,因此 2024 年,我們也有幾件新的事情想嘗試:
- 專訪──我們想要採訪各類型的音樂產業從業者。這應該不會是常見的人物側寫,而更偏向有特定主題的對談。這裡也希望你可以推薦我們有趣的採訪人選,毛遂自薦更歡迎!
- 每月一書──這是從圖書版權經紀人譚光磊經營的英文有聲書社團得到的靈感。我們一直想要辦理讀書會,但有可能大家都沒空讀而面面相覷,或是主辦人自己簡報做個半死……。既然如此,不如試試佛系一點的作法,我們就每個月挑一本書來讀,先從大家都能懂的中文書開始,不定時在 Discord 分享一些心得。這樣一來,你我都不用背負太大壓力。
- YouTube 或 podcast──文字有其不可取代性,聲音和影像也是。或許有些人真的就沒時間或耐心閱讀,而我們也想試試看不同的形式會創造出什麼結果。
- 更多資料整理──或許你已經知道,台灣的音樂產業向來排斥(或說不習慣)資料被公開,以致於相關的產業調研執行起來困難重重。因此,我們一直想要整理出各種資料庫,比如台灣各類演出活動(不只時間地點,還包括各項公開的 metadata)、介紹音樂的自媒體網紅、音樂類出版品等等。有想要看到的資料類型?歡迎告訴我們。由於我們大部分是手動處理,也希望有擅長寫爬蟲程式的工程師一起來加入這樣的計劃。
- 音樂寫作的教學──這是一件我一直想做,但不確定有誰需要的事情。我曾經受邀到台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分享樂評工作,也在台灣獨立音樂協會的「成為達人工作坊」講授音樂寫作概論。不過,我更希望能在技術和知識之外,還提供長期的寫作回饋,這可以說是絕大多數檯面上的音樂寫作者都沒有的資源(你相信嗎?很多人連可以互相漏氣求進步的同伴都沒有,這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這項職業的停滯不前)。如果你有需要,跟我說吧!
最後,列出 2023 年我們點閱次數的前五篇文章,也祝你新的一年收獲滿滿!